《到润望竹林寺忆朱昌叔》
时间: 2025-01-01 15:0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与幽人过竹林,重来无地豁烦襟。
青山欲去谁堪语,薄俗相期不到心。
何计江湖终隐钓,去随鱼鸟共飞沉。
尘埃闻说难为客,早晚归来忆旧吟。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与隐者在竹林中游玩,今天再来,却没有地方可以舒展烦闷的心情。青山将要离去,有谁能倾诉我的感受呢?虽然与世俗相约,却始终无法打动我的心。如何打算在江湖中隐居钓鱼呢?我愿意随同鱼儿和鸟儿共同飞翔沉寂。尘世中听说做客十分艰难,早晚我还是会回到这里,怀念过去的吟咏。
注释:
- 幽人:指隐居的人,通常是指清高、不愿与世俗接触的人。
- 豁烦襟:形容心情开阔、毫无烦恼。
- 薄俗:指世俗的事物,形容人情冷淡或世俗化程度不深。
- 江湖:泛指隐居的地方或游历的世界。
- 隐钓:指隐居在外,过着钓鱼的生活,象征悠闲自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风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王令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厌倦。诗中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到润望竹林寺忆朱昌叔》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王令通过描绘竹林的宁静与幽远,展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矛盾。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常与“幽人”游玩,这里暗示了他与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那种清静无扰生活的渴望。然而,随着重来的时候,心中却难以豁然开朗,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烦恼。
接下来的“青山欲去谁堪语”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与对心灵倾诉的渴望。青山象征着永恒与宁静,但人却难以与其交流,映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若将视线转向“薄俗相期不到心”,则更显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尽管世俗约定在,但内心却始终无法真正被打动。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用“何计江湖终隐钓”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渴望与自然的生灵共存,然而现实的尘世却让他觉得难以为客,心中充满矛盾与无奈。最后的“早晚归来忆旧吟”则是对过去的怀念,暗示着诗人对那种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以竹林的清幽为背景,通过对比世俗与隐逸生活,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与幽人过竹林:常常与隐士在竹林中游玩,显示出诗人与志同道合者的交往。
- 重来无地豁烦襟:再来此地,却没有地方可以舒展心中的烦闷,暗示心情的不畅快。
- 青山欲去谁堪语:青山将要离去,谁能倾诉我的心声,表现出孤独与无奈感。
- 薄俗相期不到心:世俗的约定无法打动我的心,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 何计江湖终隐钓:如何打算在江湖中隐居钓鱼呢?表达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
- 去随鱼鸟共飞沉:愿意随同鱼儿和鸟儿一起沉浸在自然中,渴望自由与宁静。
- 尘埃闻说难为客:尘世之中听说做客很艰难,隐喻对现实的无奈与不安。
- 早晚归来忆旧吟:最终还是会回到此地,怀念过去的吟咏,展现出对往昔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山比作倾诉对象,表现人与自然的隔阂。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尘埃闻说难为客”与“早晚归来忆旧吟”的对称。
- 拟人:青山欲去体现了自然的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清幽、宁静,是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
- 青山:象征永恒与自然的美好,反映出诗人的向往。
- 鱼鸟:代表自由的生活方式,诗人希望与自然生灵共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自己
C. 隐士
D. 诗人的家人 -
“青山欲去谁堪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D. 满足 -
“薄俗相期不到心”中的“薄俗”指什么? A. 丰富的生活
B. 世俗的事物
C. 自然的环境
D. 诗人的思想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的诗,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愉悦与清静。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令的《到润望竹林寺忆朱昌叔》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令更强调心灵的挣扎与对世俗的厌倦,而王维则更多描绘了静谧的自然之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隐士气质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