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四首》

时间: 2025-01-19 19:52:55

游野归来天欲雨,云边玉女屡投壶。

薄收仅足了冬输,晚觉明农胜业儒。

稍喜尘清如□峒,更祈田熟似苏湖。

小船杨柳阴中泊,大斗杏花深处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野归来天欲雨,云边玉女屡投壶。
薄收仅足了冬输,晚觉明农胜业儒。
稍喜尘清如峒,更祈田熟似苏湖。
小船杨柳阴中泊,大斗杏花深处沽。

白话文翻译

我游玩田野归来时,天空正欲下雨,
云边的仙女不断地投掷壶子。
收成虽然微薄,勉强够过冬,
现在才觉得农民的辛勤超越书生的学问。
略感欣喜的是尘土清新如山谷,
更希望田地熟透如苏州、湖州的美田。
小船停泊在杨柳的阴影下,
大斗杏花的深处有人在买酒。

注释

逐句解释:

  1. 游野归来天欲雨:我在田野游玩后回家,天色阴沉,似乎要下雨。
  2. 云边玉女屡投壶:在云端的仙女不断地投掷壶子,形象生动。
  3. 薄收仅足了冬输:收成很少,勉强够过冬的开支。
  4. 晚觉明农胜业儒:晚些时候才意识到,农民的辛勤工作比书生的学业更加重要。
  5. 稍喜尘清如峒:略微感到高兴的是,周围的尘土清新,像山谷一样。
  6. 更祈田熟似苏湖:更希望田地能像苏州、湖州那样丰收。
  7. 小船杨柳阴中泊:小船停泊在杨柳的阴影下。
  8. 大斗杏花深处沽:在深处的杏花丛中,有人正在买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仲华,号梅溪,晚号独醒,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曾任官职,但因政治原因多次失意,晚年隐居。刘克庄的诗风豪放,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对农民辛劳的肯定,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又四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对乡野的热爱和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游野归来天欲雨”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即将迎来雨水的田园场景,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云边玉女屡投壶”不仅营造出一种轻灵的氛围,还隐喻了诗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薄收”与“明农胜业儒”,反映了诗人对农民勤劳和知识分子地位的思考和反省。诗人通过自己的游历,意识到农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尊重的。此时,诗人对尘土清新的感受,似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最后两句“小船杨柳阴中泊,大斗杏花深处沽”,则将画面拉回到具体的乡村生活,展示了诗人对乡村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些简单的描绘中,透出一种宁静而又恬淡的生活情趣,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野归来天欲雨:描绘了游玩后的归程,营造出一种即将降雨的沉闷气氛。
  • 云边玉女屡投壶:借用仙女投壶的意象,象征着美丽与自由。
  • 薄收仅足了冬输: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农民的困境。
  • 晚觉明农胜业儒:觉悟到农民的劳动更为真实和重要。
  • 稍喜尘清如峒:对此刻自然清新的喜悦感受。
  • 更祈田熟似苏湖:对未来丰收的期待和美好愿景。
  • 小船杨柳阴中泊:田园风光的细腻描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大斗杏花深处沽:生活的气息,与自然的融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边玉女”,将仙女与自然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性,如“投壶”,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有较好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自然为背景,探讨了农民生活的辛苦与价值,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野:象征自由与自然。
  • 玉女:象征美与纯洁。
  • 尘清:象征自然的纯净。
  • 杨柳:象征春天与生机。
  • 杏花:象征富饶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游野归来天欲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
    A. 快乐的游玩
    B. 准备回家
    C. 天气阴沉

  2. 诗人通过“明农胜业儒”想表达什么?
    A. 农民的辛苦
    B. 书生的无用
    C. 农业的重要性

  3. “小船杨柳阴中泊”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答案:

  1. C
  2. A,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的田园生活。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田园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克庄的《又四首》与陶渊明的《饮酒》:
    • 刘克庄的作品更关注现实中的农民生活,而陶渊明则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二者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及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