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西风苹末起》
时间: 2025-01-07 20:58:48意思解释
瑞鹤仙·西风苹末起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西风苹末起。动院落清秋,新凉如水。纤歌遏云际。正美人翻曲,阳春轻丽。兰衣玉佩。拥南斗光中一醉。有邦人万口同声,赞叹我公恺悌。百里。年丰谷稔,事简刑清,颂声盈耳。鹏程九万,摩空展垂天翼。定丹书飞下,彤墀归去,秘略家传小试。看封留亘古功名,未容退避。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西风吹起了苹果的花瓣,院落里动荡着清凉的秋意,新鲜的空气如水般清澈。细腻的歌声在云际回荡,正是美人翻动曲调,阳春的气息轻盈而美丽。她身着兰色衣裙,佩戴着玉饰,在南斗星光中沉醉。有百姓齐声称赞,赞美我公正而宽厚。五十里之外,年成丰收,政事简易清明,赞颂的声音此起彼伏。鹏鸟展翅九万里,直冲云霄。丹书飞下,一路归去,隐秘的家传也小试了一番。看那封存的亘古功名,未曾容许我退避。
注释:
- 苹末: 苹果花瓣。
- 清秋: 清爽的秋天。
- 纤歌: 细腻的歌声。
- 美人翻曲: 美人翻动乐曲,形象优雅。
- 兰衣玉佩: 指穿着兰色衣服,佩戴玉饰的美人。
- 邦人: 百姓、人民。
- 颂声盈耳: 赞美的声响充满耳边。
- 鹏程九万: 比喻远大的前程。
- 丹书: 旧时的书信或命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著名词人,擅长用词细腻、情感真挚。其词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该词作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美好景象与丰收之喜,寄托对社会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诗歌鉴赏:
《瑞鹤仙·西风苹末起》是一首描绘秋天情景的古词。开头即以“西风苹末起”唤起一种清新而又宁静的秋日氛围,西风与苹果花瓣的组合展现了自然的美。诗中通过描绘美人翻曲,营造出一种轻灵的音乐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
在这首词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还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生活的期盼。尤其是“有邦人万口同声,赞叹我公恺悌”一句,体现了人们对政治清明与丰收的赞美,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与责任感。接下来的“鹏程九万,摩空展垂天翼”再次引入了远大理想的意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整首词在音韵上讲究对仗,情感上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赵长卿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连,使得这首词不仅充满了抒情的美感,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风苹末起”:秋风中苹果花瓣轻飘,清新而宁静。
- “动院落清秋,新凉如水”:院落里的秋意荡漾,凉爽如水,传达出生机与美感。
- “纤歌遏云际”:细腻的歌声穿透云层,展现音乐的优雅。
- “正美人翻曲,阳春轻丽”:美人演绎曲调,阳春的氛围轻盈而美丽,表现出青春的活力。
- “兰衣玉佩”:形象地描绘出美人的打扮,增添了优雅的气息。
- “拥南斗光中一醉”:在星光下陶醉,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有邦人万口同声,赞叹我公恺悌”:百姓齐声称赞,反映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 “百里。年丰谷稔,事简刑清,颂声盈耳”:描绘丰收的喜悦,政事简易而清明,展现出社会的美好状态。
- “鹏程九万,摩空展垂天翼”:象征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 “定丹书飞下,彤墀归去,秘略家传小试”:隐喻着文化的传承与探索,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 “看封留亘古功名,未容退避”:通过追求功名,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屈服。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年丰谷稔,事简刑清”,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 比喻: “鹏程九万”比喻远大理想,展现出希望与追求的主题。
- 拟人: 通过“纤歌遏云际”表现出音乐的优雅与灵动。
-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和谐的社会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清明的赞美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西风: 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清新与宁静。
- 苹末: 苹果花瓣,代表丰收与美好。
- 美人: 代表青春与优雅,体现出生活的美好。
- 鹏程: 象征理想与追求,向往事业的成功。
- 丹书: 代表文化传承,象征知识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开头描绘了哪种自然现象?
- A. 夏雨
- B. 西风
- C. 暴风
-
“鹏程九万”中“鹏”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船
- C. 一种山
-
诗中的“年丰谷稔”指的是什么?
- A. 年景不好
- B. 年景丰收
- C. 年景平常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赵长卿与李清照的词作,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赵长卿更侧重于社会和谐与理想追求,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个人情感与风花雪月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
- 《赵长卿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