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望茅山有感》
时间: 2025-01-19 13:4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危亭对名岳,毕景扶钩栏。
白鹭伺察过,低昂若弓弯。
去岁负笈游,最住元符间。
栎林带修竹,清派流珊珊。
离留叫昼静,洞天生春寒。
伟哉老宗师,作屋云雨端。
竟为杀虫蚁,不活升龙鸾。
遗体但解蜕,故宫亦烧残。
今创已半旧,万柱扶玄坛。
遂以两不借,一筇履巑岏。
入宅问玉斧,采芝投金环。
墨沼篆结字,丹台气成盘。
将谓便隐遁,遽尔罹间关。
夷甫麈尾堕,荀令香炉闲。
再获望奇秀,恍然神观还。
如见大仙伯,被发绿映山。
两君控鹄从,俱着汉小冠。
俗累当复驰,煮药鼎欲翻。
白话文翻译:
在高危的亭子上对着有名的山岳,远处的景色映衬着钩栏。
白鹭在这里窥视,飞翔时低头又高昂,像是一把弯曲的弓。
去年我背着书包游历,最常停留在元符的地方。
栎树林间夹着修竹,清澈的溪水在流淌,声响轻柔悠扬。
离开时留下一声呼叫,白昼静谧得令人心神安宁,
洞天的春寒悄然降临。
伟大的宗师啊,你的房屋如云雨般缥缈。
然而那些只为杀虫蚁而生的事物,竟不能唤醒升天的龙鸾。
遗留的身体仅能蜕变,故宫也已焚烧殆尽。
如今所创的已是半旧的,万柱支撑着神秘的坛。
于是两者无借,独自一杖踏上山峦。
走入宅中询问玉斧,采摘灵芝投向金环。
在墨沼中篆刻字迹,丹台上气氛如盘。
以为隐遁归去,没想到却遭遇了关隘。
夷甫的麈尾落下,荀令的香炉静闲。
再一次看到了奇妙的风景,恍惚间神游归来。
如同见到大仙,长发披肩映衬着青山。
两位君子握着鹤,皆佩戴汉代的小冠。
世俗的羁绊终将解除,煮药的鼎已欲翻。
注释:
- 危亭:高高的亭子,象征远眺和超然。
- 名岳:著名的山岳,暗示自然的雄伟。
- 白鹭:一种鸟类,象征优雅和自由。
- 负笈游:背着书包游历,代表求知和探索。
- 元符: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点或时代名。
- 栎林:栎树生长的林地,代表自然的生机。
- 老宗师:指代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 杀虫蚁:比喻琐屑的小事。
- 升龙鸾:象征高贵、神秘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文璞,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作品多描绘名山大川。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游历茅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道中望茅山有感》是一首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危亭对名岳”开篇,设定了高远的视角,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接下来的描写如“白鹭伺察过,低昂若弓弯”,生动地刻画了自然中的生灵,象征着自由与灵动。诗人不仅仅描绘了自然的静谧,还有内心的思索与感慨。
诗中提到的“伟哉老宗师”,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中的智者,诗人在对比中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栎林带修竹”和“墨沼篆结字”,传达出一种澄明与宁静的气氛,暗示着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最后几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生活的哲思,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危亭对名岳:高亭对峙着名山,象征着诗人的宏大视野。
- 毕景扶钩栏: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栏杆,画面宁静而美丽。
- 白鹭伺察过:白鹭在静静观察,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去岁负笈游:回忆过去的旅行,体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栎林带修竹:栎树林与修竹相伴,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伟哉老宗师:对智者的敬仰,反映出追求精神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低昂若弓弯”,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白鹭的动作。
- 拟人:如“离留叫昼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离留”和“洞天”,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 名岳:象征崇高与雄伟。
- 白鹭:象征纯洁与自由。
- 栎林与修竹:代表自然的和谐美。
-
人文意象:
- 老宗师:象征智慧与追求真理的精神。
- 玉斧与金环:象征追求理想的工具与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鹭”象征什么?
- A. 自由与灵动
- B. 努力与成功
- C. 传统与守旧
-
诗人对“老宗师”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敬仰
- C. 疏远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周文璞与王维的山水诗,二者均描绘自然,但周文璞更加注重人文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将自然与内心感受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涵盖了《道中望茅山有感》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