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侍亲东归吴中)》
时间: 2025-01-10 02:28: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么令
酒群花队,攀得短辕折。
谁怜故山归梦,千里莼羹滑。
便整松江一棹,点检能言鸭。
故人欢接。
醉怀双橘,堕地金圆醒时觉。
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
谁对叔子风流,直把曹刘压。
更看君侯事业,不负平生学。
离觞愁怯。
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聚的情景,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开头提到酒宴上的欢快气氛,随后感慨故乡的远行梦,想念家乡的美味。接着,作者准备乘船,寻找能言善辩的鸭子,表达了对故人的期待。接下来的几句写到与友人欢聚畅饮,醉中对生活的回忆与感慨。最后,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归去后继续追求学问与事业,表达了深切的祝福与不舍。
注释
- 酒群花队:形容酒席热闹,花团锦簇的场面。
- 短辕折:短辕是指小船的桨,折了是形容在欢快中失去了一些东西。
- 莼羹滑:莼是一种水生植物,羹是指用莼煮的汤,暗指家乡的美味。
- 松江一棹:松江是指松江河,表示要乘船前往。
- 故人欢接:旧友的欢迎与重逢。
- 醉怀双橘:形容醉酒之后,心中充满欢喜的情感。
- 刘郎:指的是刘备,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代表了英雄的风范。
- 曹刘:曹指曹操,刘指刘备,意指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 君侯:对友人的尊称,表示对其事业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对国家和自己理想的反思时期。通过与故人的交往,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六么令》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无数读者。词的开头便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酒宴上花团锦簇的场景令人心生向往,表现了友人重聚的喜悦。然而,随着词句的深入,情感逐渐转向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酒宴的欢乐与离别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邃的感慨。
“谁怜故山归梦,千里莼羹滑”一句,透过对美食的描写,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随后,辛弃疾用“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表现了对友人的高度赞赏和期待,突显了他对友人未来成就的信任与祝福。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放气质,亦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古人对友情与事业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群花队,攀得短辕折:开篇描绘欢快的酒宴,暗示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 谁怜故山归梦,千里莼羹滑:对故乡的思念强烈,表达了对家乡美食的向往。
- 便整松江一棹,点检能言鸭:准备乘船,表达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期待再次相聚。
- 故人欢接:重聚的喜悦,体现友情的珍贵。
- 醉怀双橘,堕地金圆醒时觉:醉酒之后的欢愉,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对友谊的珍视。
- 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对友人才华的欣赏,希望他能继续追求学问。
- 谁对叔子风流,直把曹刘压:历史人物的对比,彰显友人的风采与才智。
- 更看君侯事业,不负平生学:对友人未来的期待与祝福,表达了对其成就的信心。
- 离觞愁怯:离别之际的忧愁,感情真挚。
- 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希望友人归去后能继续追求学问,传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里莼羹滑”,将美食与思乡情感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故人欢接”和“醉怀双橘”,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情感的表达,使无形的友情变得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友情、思乡与对未来的期待展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邃与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欢聚与友谊。
- 花:代表美好与生机。
- 故乡:引发思乡情感,包含对过去的怀念。
- 松江:象征旅途与未来的希望。
- 茶:象征文化与学问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里莼羹滑”指的是什么? A. 美味的食物
B. 旅行的距离
C. 思乡的情怀
D. 酒宴的热闹 -
“长喜刘郎马上”中提到的“刘郎”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
诗中最后一句“细写茶经煮香雪”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食物的热爱
B. 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
C. 对酒宴的怀念
D.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对友情的思考。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的珍视。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但辛弃疾更偏向豪放,李清照则倾向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词评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