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浪庵
篮舆度危岭,一寺抱云根。
湖势到门束,山形对佛尊。
钟催夕阳去,松约暮涛喧。
新茗堪留客,泉烹石鼎温。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山岭之间,竹篮装着的舆车小心翼翼地行驶,一座寺庙依偎在云雾之中。湖水的波势直抵寺门,山势的轮廓则与佛像遥相呼应。钟声催促着夕阳的西沉,松树在暮色中与海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新采的茶叶香气扑鼻,泉水在石鼎上温暖地煮沸,适合留住远道而来的客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篮舆:用竹子编制的舆车,古时用于乘坐。
- 危岭:高耸险峻的山岭。
- 抱云根:指寺庙依偎在云雾环绕的山根部。
- 湖势:湖水的波势或流动趋势。
- 钟催:钟声催促,暗示时间的流逝。
- 松约:松树的约定或契合,暗指松树与海涛的和谐。
- 新茗:新采摘的茶叶。
- 泉烹石鼎:泉水在石制的鼎上煮沸,形容泉水的温暖。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钟催夕阳”与“山形对佛尊”都反映了佛教文化中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世俗与超脱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缃业,清代诗人,善于描写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石浪庵》创作于作者游历某地时,目睹自然景色与寺庙的宁静,激发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景致的珍惜。
诗歌鉴赏:
《石浪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开篇以“篮舆度危岭”展现出一种冒险的精神,凸显了旅途的艰辛与壮丽,紧接着“一寺抱云根”则描绘了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好,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湖势到门束”和“山形对佛尊”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展现了湖水与山形的契合,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深刻联系。诗的后半部分以“钟催夕阳去”传达了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松约暮涛喧”则将松树与海涛的声音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热烈的氛围。
最后两句“新茗堪留客,泉烹石鼎温”不仅表现了对客人的热情款待,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小确幸的珍惜与享受。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令人心驰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篮舆度危岭:描绘了诗人乘坐竹篮舆车,艰险地穿越高山,给人一种勇敢探索的感觉。
- 一寺抱云根:刻画了寺庙的静谧和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寺庙是云中的一部分。
- 湖势到门束:湖水的波动似乎在寺庙门口停住,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 山形对佛尊:山的轮廓与佛像相对,体现了自然与信仰的和谐。
- 钟催夕阳去:钟声响起,夕阳逐渐西沉,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 松约暮涛喧:松树与海涛的声音交织,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场景。
- 新茗堪留客:新采的茶叶可以让客人留步,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 泉烹石鼎温:泉水在石鼎中煮沸,传达出温暖与舒适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云根,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 拟人:钟声仿佛在催促夕阳,赋予时间以生命。
- 对仗:如“钟催夕阳去,松约暮涛喧”,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篮舆:象征着旅行与冒险。
- 寺庙:代表着信仰与宁静。
- 湖水:象征着流动与时间。
- 山形:表现出自然的雄伟与静谧。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佛教的警醒。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
- 新茗: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热情款待。
- 泉水:象征着温暖与生命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篮舆度危岭”意指: A. 乘坐竹篮舆车穿越山岭
B. 在山顶俯瞰
C. 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
D. 乘船游湖 -
“钟催夕阳去”中的“钟”代表: A. 餐厅的钟声
B. 佛教寺院的钟声
C. 寺庙的钟楼
D. 学校的上课铃声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生活的苦难
B. 对人生的感悟与自然的和谐
C. 对城市的描绘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宁静生活的诗作。
-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秦缃业的《石浪庵》都描绘了自然山水,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而《石浪庵》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生的温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