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
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
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
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白话文翻译:
柳树的颜色还显得深沉,秋风吹来,愈加深沉。
山河辽阔而空旷,回乡的路途遥远,乡国的砧声时隐时现。
街巷里有千家灯火,但人心却如万里之遥。
长城崩塌之后,寂寞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现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色:指柳树的颜色,秋季柳树的颜色显得更为沉重。
- 鸣砧:砧是打磨的工具,这里指的是故乡传来的砧声,象征着思乡之情。
- 千家月:千家灯火,表达人烟稠密,月光照耀下的街道。
- 万里心:代表着人们心中远离故乡的感受。
- 长城哭崩:指代长城破败的情景,象征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悲伤。
典故解析:
-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防御和坚韧,诗中提到的“哭崩”则反映了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无奈。
- 砧声:常用来象征乡愁,砧声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触动游子心中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较为神秘,作品较少,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其诗作多关注社会变化与个人遭遇,风格深沉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中后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秋深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现状的忧伤。
诗歌鉴赏:
《秋深》是一首抒发乡愁和忧国情怀的诗。开头描绘了深秋时节柳树的颜色,给人以一种沉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感觉。随着秋风的吹拂,诗歌的情感愈加深邃,仿佛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一句,展现了辽阔的山河与遥远的故乡,砧声在此时显得格外清晰,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环境的描摹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则是对比,千家灯火虽在眼前,但内心的孤独感却是无处不在,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情感的失落。最后一句“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色尚沈沈:描绘深秋时节,柳树的颜色显得沉重,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风吹秋更深:秋风的吹拂使得秋天的气息更加浓厚,喻示了时间的推移和情感的加深。
- 山河空远道:山河空旷,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遥远感,同时也暗示了失落的情感。
- 乡国自鸣砧:故乡的砧声响起,唤醒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 巷有千家月:街巷中千家灯火明亮,但人心却孤独。
- 人无万里心:内心的孤独感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的距离。
- 长城哭崩后:长城的崩塌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动荡。
- 寂绝至如今:表达了自长城崩塌以来,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的颜色比作沉重,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拟人:将山河与乡国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表达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个人情感失落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色:象征凄凉与思乡之情。
- 秋: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砧声:象征故乡的温暖与亲情。
- 长城:象征着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鸣砧”指的是什么?
- A. 打磨工具的声音
- B. 夜晚的虫鸣
- C. 秋风的声音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故乡的思念与忧国情怀
- C. 对战争的渴望
-
“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中的“哭崩”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国家动荡与个人悲伤
- B. 自然灾害
- C. 民众的欢笑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周朴的《秋深》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周朴更加强调历史的沉重与思乡的孤独,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