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园十诗》

时间: 2025-01-08 02:51:20

花木从渠取次栽,青山那肯入城隈。

翟公不有驱山手,城里松林底处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园十诗
作者: 杨万里

花木从渠取次栽,青山那肯入城隈。
翟公不有驱山手,城里松林底处来。

白话文翻译:

在园中花木随意栽种,青山怎会屈就进城里。
翟公若没有驱山之能,城里的松林也不会生长在这里。

注释:

  • 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 :水道,这里泛指排水的通道。
  • 青山:指自然山川。
  • 城隈:城边,城市的边缘。
  • 翟公:指翟氏家族,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翟公。
  • 驱山手:古代传说中能移山的神仙之手,形容人的能力非常大。
  • 松林:松树聚集生长的地方,象征高洁。

典故解析:

“驱山手”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神仙能以手推动山岳,表示极大的力量和能力。诗中提到的翟公若没有如此能力,青山就不会进入城市,意在表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力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寒食节,诗人与朋友们游览翟得园,感叹自然的美丽与人力的局限,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园十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寒食节期间游园的情景。诗的开头描绘了园中的花木随意栽种的景象,显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接着,诗人通过“青山那肯入城隈”的句子,表达了对城市与自然界的思考,青山是自然的象征,而城隈则代表了人类的居所,这一对比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

诗中的“翟公不有驱山手”一句,虽是对翟公能力的夸赞,实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类力所不逮的无奈感。即便翟公能力超群,也无法将青山移入城市,说明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最后一句“城里松林底处来”,则是对城市与自然交融的描写,暗示即使城市再繁华,自然的存在仍然不可或缺。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城市以及人类存在的思考,体现了杨万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木从渠取次栽:园中花木随水道栽种,说明栽种的随意与自然。
  2. 青山那肯入城隈:质疑青山为何要屈从于城市,反映出对自然的珍视。
  3. 翟公不有驱山手:翟公若没有能力移山,强调人的无力与自然的力量。
  4. 城里松林底处来:即使在城市中,松林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花木”和“青山”形成对比,表现自然与环境的对立。
  • 比喻:将翟公的能力比作“驱山手”,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青山那肯入城隈”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的慨叹,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花木:象征生命与自然之美,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
  2. 青山:自然的象征,代表宏伟与持久。
  3. 松林:高洁的象征,表示坚韧与不屈。
  4. 翟公:代表人类的智慧与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寒食节
  2. “青山那肯入城隈”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人类的力量
    • B. 自然的伟大
    • C. 城市的繁华
  3. 翟公在诗中被描述为什么样的人物?

    • A. 能力超群
    • B. 渺小无能
    • C. 生活安逸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春日偶成》:朱熹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以山水为题,表达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朱熹的《春日偶成》:与杨万里的诗作相比,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宋代诗人研究》
  3. 《杨万里诗集》

以上是对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园十诗》的全面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