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杂咏》

时间: 2024-12-29 17:00:46

山连六诏迥崔嵬,风土蛮乡亦怪哉。

阴日披裘晴衣袷,上方积雪下闻雷。

刀耕地向云中辟,索度人疑域外来。

说与吴侬浑未信,荷花时节柏樽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宁远杂咏》
作者:陆元鋐

山连六诏迥崔嵬,
风土蛮乡亦怪哉。
阴日披裘晴衣袷,
上方积雪下闻雷。
刀耕地向云中辟,
索度人疑域外来。
说与吴侬浑未信,
荷花时节柏樽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宁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诗中提到六诏山脉的高耸与蜿蜒,表现出风土人情的奇特;在阴雨天里人们披上裘皮大衣,而在晴天又穿上轻薄的衣服,天气的变化莫测;即使在高山之上,仍然能听到雷声;田地中刀耕火种,仿佛是在云端开辟新天地,令人怀疑这里是否是来自外域的地方;向吴侬讲述这里的景象,他们却难以相信;而在荷花盛开的季节,柏酒樽也随之开放,似乎又传达出了一种生机与欢愉。

注释

  • 六诏:指的是古代南方的六个部落,象征着偏远地区的风土。
  • 蛮乡:指的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风土人情与中原地区不同。
  • 披裘:指在寒冷天气中穿上毛皮衣服。
  • :轻薄的衣服,适合晴天穿着。
  • 刀耕:指用刀耕地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农耕的艰辛和原始。
  • 吴侬:指的是苏州一带的人,通常指柔和、文雅的风情。
  • 柏樽:指盛酒的器具,通常用柏木制作,象征着饮酒的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元鋐(约1660-1730),清代诗人,字茂才,号秋水,江苏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宁远杂咏》创作于陆元鋐对宁远地区的游历中,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风土人情,反映了他对南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歌鉴赏

《宁远杂咏》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宁远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首句“山连六诏迥崔嵬”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景,更暗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诗中将阴雨和晴天的对比巧妙地融入,使得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尊重。

“刀耕地向云中辟”,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开垦土地的决心与勇气,同时也暗示出宁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诗的最后两句“说与吴侬浑未信,荷花时节柏樽开”则以轻松的语调结束,表达了对宁远美好风景的自豪与乐观,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外来者对这一切的怀疑与不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以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为主线,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清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与人性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连六诏迥崔嵬:高山连绵,宛如六个部落的象征,形容其壮观。
  2. 风土蛮乡亦怪哉:这里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地截然不同,充满奇特之感。
  3. 阴日披裘晴衣袷:天气变化无常,既要穿毛皮衣,也需穿轻衣。
  4. 上方积雪下闻雷:高处有雪,地面却能听到雷声,暗示了地理的多样性。
  5. 刀耕地向云中辟:农民在云间开垦土地,形象地表达辛勤耕作。
  6. 索度人疑域外来:外乡人来到此地,对这里的风俗和环境感到疑惑。
  7. 说与吴侬浑未信:即使向当地人描述,他们也难以相信这里的景象。
  8. 荷花时节柏樽开: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大家欢聚饮酒,象征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刀耕地向云中辟”,形象地表现了耕作的艰辛。
  • 对仗:每两句之间的结构相似,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样的景象描绘,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宁远地区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险峻和伟岸,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象征变化和无常,反映天气的多变。
  • 荷花:象征美好与纯洁,代表着丰收与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六诏”指的是哪个地区的部落?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填空题:诗中“刀耕地向云中辟”所描述的是一种__的耕作方式。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吴侬对宁远的景象表示信任。(对/错)

答案

  1. B. 南方
  2. 原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
  • 《游山西村》(陆游)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春天意象与《宁远杂咏》的自然描写相似,但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游山西村》则通过对乡村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宁远杂咏》的主题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陆元鋐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典故与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