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瘠甚都昌境,民无晚种田。
乐输虽欲速,乞籴最堪怜。
帅阃施长技,王人改旧弦。
本原谁任责,阴德至今传。
白话文翻译:
这片都昌的土地极为贫瘠,百姓连秋天的农田都无法耕种。虽然乐意奉献却又急于求成,乞求粮食最让人心痛。指挥者(官员)施展长久的手段,王者却改变了旧有的法则。究竟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阴德的影响至今仍在流传。
注释:
- 瘠:贫瘠,干旱。
- 都昌:指地名,位于江西省。
- 晚种田:指秋季耕种,通常是指秋天的农作。
- 乐输:愿意给予。
- 乞籴:乞求购买粮食。
- 帅阃:指指挥者或官员。
- 王人:指统治者或朝廷。
- 旧弦:旧有的法则或制度。
- 本原:根本的原因。
- 阴德:隐秘的德行或善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诗歌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多关注民生疾苦,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首诗产生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尤其是农民的生计问题日益严重。诗人以对民生的关切为出发点,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现状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社会的困境,展现出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开篇的“瘠甚都昌境”直接点出土地的贫瘠,暗示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存的巨大影响。接着“民无晚种田”更是揭示了百姓的无奈,无法进行秋收,生活困顿。
“乐输虽欲速,乞籴最堪怜”一联,表现出百姓虽然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却又因急于求成而不得不乞求粮食,反映出人们在困境中求生的艰难。这种矛盾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困境。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帅阃施长技,王人改旧弦”,展现了当权者对百姓的忽视与无能,甚至在关键时刻改变了原有的法则,导致民众的苦难加重。最后两句“本原谁任责,阴德至今传”,带有反思的意味,质疑责任归属,同时强调了历史的教训和阴德的长久影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瘠甚都昌境:开头直接描绘了都昌地区的荒瘠,暗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
- 民无晚种田:表明百姓因土地贫瘠而无法进行秋收,生活困苦。
- 乐输虽欲速:虽然百姓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
- 乞籴最堪怜:然而,乞求粮食的现象让人感到无比心痛,反映出社会的悲剧。
- 帅阃施长技:指挥者(官员)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各种手段。
- 王人改旧弦:统治者改变原有的法律和政策,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 本原谁任责:质疑究竟是谁该对这种现象负责。
- 阴德至今传:暗示善行的影响是长久的,也可能是在反思历史的教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如“乐输”与“乞籴”,形成强烈的对比。
- 隐喻:诗中“阴德”象征着潜在的道德责任与历史教训。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深刻不满,揭示了农民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反映出诗人对历史责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昌:象征着困苦的故乡。
- 田地:代表了生存与希望。
- 乞籴:象征着无奈与苦痛。
- 阴德:暗示着历史的教训与道德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都昌”是哪个省的地名?
- A. 江西
- B. 湖南
- C. 浙江
- D. 福建
-
“乞籴”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A. 借粮
- B. 买粮
- C. 种田
- D. 送粮
-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的是?
- A. 自然景色
- B. 个人情感
- C. 社会现象
- D. 历史事件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曹彦约的诗更注重对统治者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个体困境的关怀。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视角不同,表现手法上也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