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春挈家下湖庄 其一
作者: 曹彦约 〔宋代〕
去郭不三里,将家踰十年。
转添身散诞,况乃足蹁跹。
九叠春宜老,群芳晚更妍。
得閒无一事,倚杖看鞦韆。
白话文翻译:
离开城郭不到三里,已经在这里安家十年。
身心渐显散漫,尤其是那双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九重叠的春光真适合年老,百花齐放的时节更加娇艳。
闲暇时无所事事,靠着拐杖看着秋千。
注释:
- 郭:指城外,城壁的外侧。
- 踰:超过,逾越。
- 散诞:身心放松,生活悠闲。
- 九叠春:形容春天繁华的景象,春光如同层叠的美景。
- 倚杖:靠着拐杖,形容年长或休息。
- 鞦韆:秋千,象征着童趣和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字子美,号澄江。生于宋代,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关注生活的细腻之处,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的闲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在湖庄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家庭、自然的依恋。
诗歌鉴赏:
《深春挈家下湖庄 其一》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去郭不三里,将家踰十年”,点出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岁月,十年的生活积淀让他对这片天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接着“转添身散诞,况乃足蹁跹”,写出了他在春日的惬意与自在,身心的放松与愉悦,仿佛春风将他的思绪也带入了舞蹈之中。
“九叠春宜老,群芳晚更妍”,在这句中,作者通过“九叠春”形容春色的绚丽与层次,而“群芳晚更妍”则引申出老年人也能在这春光中找到生机,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最后两句“得闲无一事,倚杖看鞦韆”,更是将悠闲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享受当下,体味生活的乐趣。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美好,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郭不三里:离开城郭不远,暗示着诗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 将家踰十年:在此地安家十年,体现出归属感和对土地的依恋。
- 转添身散诞:生活的散漫与随意,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放松。
- 况乃足蹁跹:在春光中舞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气息。
- 九叠春宜老:春天的美好适合年老,传递出生命的积极态度。
- 群芳晚更妍:即使是晚春,花朵依然美丽,象征着持久的美。
- 得閒无一事:生活的闲适,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
- 倚杖看鞦韆:象征着纯真的童趣,体现出诗人的轻松与愉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得閒无一事,倚杖看鞦韆”。
- 比喻:用“九叠春”形象地比喻春天的美丽。
- 拟人:春天的气息仿佛能使人舞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反映了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
- 鞦韆:代表着童趣、闲适与快乐,象征着对生活的轻松态度。
- 杖:象征着年长者的智慧与安定,体现出对生活的沉稳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曹彦约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九叠春”是指: A. 春天的景色
B. 秋天的落叶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雪花 -
“倚杖看鞦韆”表达了诗人: A. 愤怒
B. 忧郁
C. 悠闲
D. 紧张
答案: 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曹彦约的《深春挈家下湖庄》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感受与闲适的情绪,而王维则更关注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两者在诗歌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