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痴顽老子老无能,游惰农夫酒肉僧。
闭著庵门终日睡,任人来唤不曾应。
白话文翻译:
这位愚钝的老者已经无能为力,懒惰的农夫和酒肉僧在一起游荡。
他关上庵门整天睡觉,任凭别人来叫他,他都不曾回应。
注释:
- 痴顽:指愚笨而顽固。
- 老子:指年老的人,此处指自己。
- 游惰:懒散游荡,不务正业。
- 农夫:指农民,泛指从事农业的人。
- 酒肉僧:指那些沉迷于酒肉享乐的僧侣。
- 闭著庵门:指关上庵堂的门,象征与外界隔绝。
- 任人来唤:任凭别人来叫唤他。
- 不曾应:没有回应。
典故解析:
诗中虽无明显典故,但“酒肉僧”一词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修行而实际沉迷于享乐的僧侣,反映了社会上对某些宗教人士的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爱国、抒怀和山水田园为主要内容,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达个人的情懷与社会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他对社会的失望与个人的无奈。他目睹社会上不少人沉迷于酒色之中,感到对社会的无能为力,因此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批判。
诗歌鉴赏:
陆游的《龟堂杂题》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个人无奈的情感。开头两句“痴顽老子老无能,游惰农夫酒肉僧”直接抨击了那些无所事事、沉迷享乐的人。诗人用“老子”自称,反映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而“游惰农夫”与“酒肉僧”的对比,突显了两种懒散人群的共性,指责他们的不务正业。
随后,诗人以“闭著庵门终日睡”展现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仿佛与世隔绝,任人呼唤而不回应,表现出一种消极、逃避现实的心态。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个人的享乐,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体现了陆游在晚年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无奈感受。诗中流露出的不满与悲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痴顽老子老无能”:诗人自称为“老子”,强调自己的无能与愚钝。
- “游惰农夫酒肉僧”:描述懒惰的人群,指责他们沉迷于享乐。
- “闭著庵门终日睡”:表现出逃避现实,关上庵门象征着与世隔绝。
- “任人来唤不曾应”:强调诗人对外界呼唤的漠视,体现出一种消极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游惰农夫”和“酒肉僧”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 比喻:将“酒肉僧”比作沉迷享乐的人,揭示社会现象。
-
主题思想:
该诗主要反映了陆游对社会上沉迷享乐、不务正业的人的不满与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消沉。
意象分析:
- 痴顽:象征无知与顽固,代表那些不思进取的人。
- 农夫与僧侣:两者的结合,反映了社会中各类人群的懒散与堕落。
- 庵门:象征着对外界的拒绝与隔绝,表达了诗人的逃避心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子”指的是谁?
A. 一位智者
B. 诗人自己
C. 一位年轻人
D. 农夫 -
诗人对“酒肉僧”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讽刺
C. 中立
D. 忽视 -
诗中提到的庵门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孤独与隔绝
C. 开放与自由
D. 社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 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诗词对比:
陆游与王维的诗歌都涉及自然与个人情感,但陆游更侧重于社会现象的批判,而王维则多表现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美。陆游的直白与王维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