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农欢笑声,三十里春程。
笳鼓断还续,杯盘坐又行。
谁云偿县债,正好看民情。
归去不妨晚,出山溪月明。
白话文翻译:
老农的欢笑声在耳边回响,走了三十里春天的路程。
笳声和鼓声时断时续,酒杯和盘子摆在一起,坐下来又继续前行。
谁说要偿还县里的债务,其实恰好可以观察百姓的情意。
回去的路不妨慢些,出山时溪水映着明月。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农:指年长的农民,象征着勤劳和质朴。
- 欢笑声:表示农民对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 春程:春天的旅程,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 笳鼓:古代乐器,象征着欢庆的气氛。
- 偿县债:指的是对地方政府的负担,可能是税务。
- 民情: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情感。
- 溪月明:月光照耀在山溪上,描绘出宁静美好的景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县债”可能指乡村对税务的负担,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压力。而“出山溪月明”则暗含回归自然与宁静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作品多以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情感为主,风格质朴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生活变化,以及农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诗中反映了农民在春耕后的欢乐与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春耕路上的欢乐与艰辛,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的开头,老农的欢笑声传递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暗示着农民的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接着,诗人通过“笳鼓断还续”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节庆的氛围,这不仅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待,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谁云偿县债”一句,揭示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提出了对社会责任与民生的思考。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轻松的口吻引导读者去理解农民的苦乐与心声。最后两句“归去不妨晚,出山溪月明”则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农欢笑声:描绘了老农在田间的快乐与满足,象征着农村的幸福生活。
- 三十里春程:指走过了三十里春天的路程,象征着劳动与希望。
- 笳鼓断还续:乐声时断时续,表现了节庆的气氛,强调了生活的喜悦。
- 杯盘坐又行:象征着农民们在欢庆中聚集,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 谁云偿县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直观反思,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理解。
- 正好看民情:借此观察百姓生活,显示了诗人的关怀。
- 归去不妨晚:回家的路可以慢慢走,体现了一种不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
- 出山溪月明:描绘了出山时的宁静美好,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欢笑声”“笳鼓”等意象,传达出欢庆与生活的乐趣。
- 对仗: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借助“谁云”等反问,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农:象征着勤劳和朴实,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方式。
- 春程: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暗示着农耕的美好前景。
- 笳鼓:代表节庆与欢愉,表现了生活的喜悦。
- 月明:象征宁静与美好,传达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农”主要象征什么? A. 年轻人
B. 勤劳的农民
C. 城市人
D. 智者 -
“归去不妨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急于回家
B. 悠闲自在
C. 忙于工作
D. 不在乎时间 -
诗中提到的“笳鼓”代表什么? A. 劳动的艰辛
B. 节庆的欢愉
C. 乡村的宁静
D. 人生的沉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民生的感受。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陈著《嵊县劝农途中示同寮二首 其二》 vs.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关注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但陈著更侧重农民的乐观与生活的细腻,白居易则更体现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楚辞》相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