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憩得幽寺,便忘行路遥。
竹边流水过,门外好山朝。
金相已流土,海音无复潮。
池檐立良久,老衲忽相邀。
白话文翻译:
在这幽静的寺庙小憩,竟然忘了路途的遥远。
竹林旁流水潺潺,寺外的山景朝气蓬勃。
金色的阳光已渐渐消退,海浪的声音也不再潮涌。
在池边静静伫立良久,忽然有位老僧邀请我入内。
注释:
- 投憩:投身休息,意指在某地停留休息。
- 幽寺:指安静、幽静的寺庙。
- 竹边:竹林旁。
- 良久:很长时间。
- 老衲:老和尚,指寺庙中的僧侣。
典故解析:
- 金相已流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金色的阳光已经消失,象征着日落或光阴的无情。
- 海音无复潮:比喻自然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以及对过去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字子云,号稼轩,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特定的时刻,可能是在一次出游或访问寺庙时,面对宁静的自然与内心的思考,流露出对生命、时间以及自然变化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开篇“投憩得幽寺,便忘行路遥”,展示了诗人身处幽静寺庙时的心境,仿佛在短暂的宁静中忘却了日常的烦恼与路途的遥远。接下来的“竹边流水过,门外好山朝”,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环境的优美与和谐,竹林、流水与山景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生动的画面。
“金相已流土,海音无复潮”两句则转向对时间的感慨,金色的阳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海音”则是对过去的回忆,体现出对时光无情的感慨。最后两句“池檐立良久,老衲忽相邀”将自己与老僧的互动描绘得宁静而深邃,仿佛在这一刻,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与安宁。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投憩得幽寺,便忘行路遥:在幽静的寺庙停留,心中忘却了旅途的遥远,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竹边流水过,门外好山朝:竹林旁流动的水和寺外美丽的山景,描绘了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
- 金相已流土,海音无复潮:阳光已渐渐消逝,海浪的声音也不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池檐立良久,老衲忽相邀:在池边静立良久,老僧突然邀请,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相已流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海音无复潮”,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 竹边流水: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流动。
- 金相: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老衲:代表智慧与宁静的引导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寺”指的是什么? A. 热闹的城市
B. 安静的寺庙
C. 一片竹林
D. 一条河流 -
“竹边流水”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烈日炎炎
B. 宁静的自然
C. 冷清的街道
D. 繁忙的市场 -
诗中提到的“老衲”象征着什么? A. 年轻人
B. 明智与宁静
C. 商人
D. 军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月下独酌》:虽然主题不同,但也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时光的思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