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

时间: 2024-12-31 17:10:36

一雨收残暑,新凉夜顿添。

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

衰疾便高卧,游程叹久淹。

山林虽寂寞,亦足养吾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雨收残暑,新凉夜顿添。
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
衰疾便高卧,游程叹久淹。
山林虽寂寞,亦足养吾恬。

白话文翻译:

一场雨洗去了夏末的余热,清凉的夜晚随之而来。秋天的声音充满了落叶,虫鸣声在空荡荡的屋檐下回响。因为身体的衰弱我只能高卧在床,感叹游历的时光已经耽误了太久。尽管山林显得寂寞,但它足以滋养我的内心宁静。

注释:

  • 一雨:指一场雨。
  • 收残暑:消散夏末的余热。
  • 新凉:指新的凉爽。
  •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泛指秋天的气息。
  • 虫语:指秋虫的鸣叫声。
  • 虚檐:空荡的屋檐,表示没有人的地方。
  • 衰疾:身体的衰弱和疾病。
  • 高卧:指在床上休息。
  • 游程:游历之行。
  • 久淹:长时间的耽搁、拖延。
  • 山林:指山野和树林。
  • 养吾恬:滋养我的内心宁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典故,但表达了作者在秋雨之后,面对身体衰弱和游历耽搁的惆怅心情,流露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直,号志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人生的感悟,展现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雨后》创作于一个秋季的雨后,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雨后》是一首描写秋雨后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清新宁静的氛围。诗的开头“一雨收残暑,新凉夜顿添”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带来的清凉感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则通过秋声和虫鸣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将秋天的意境进一步深化。

“衰疾便高卧,游程叹久淹”这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身体状况与内心的感慨,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思考。尽管身心疲惫,但“山林虽寂寞,亦足养吾恬”一句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依赖,表明他在寂静的山林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雨后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健康、游历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雨收残暑:一场雨水驱散了最后的夏日炎热,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2. 新凉夜顿添:新的凉爽夜晚随之而来,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3. 秋声满落叶:秋天的声音充满了落叶,体现出秋的气息。
  4. 虫语傍虚檐:虫鸣声在空荡的屋檐下响起,增加了诗的意境。
  5. 衰疾便高卧:因身体的衰弱而只能高卧,流露出无奈之情。
  6. 游程叹久淹:对长时间游历感到惋惜。
  7. 山林虽寂寞:尽管山林显得冷清。
  8. 亦足养吾恬:却足以滋养我的内心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虫鸣声描绘为“虫语”,使其更具生动性。
  • 象征:通过“山林”的寂寞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雨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健康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清新、洗净、变化。
  • 秋声:代表着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流转。
  • 虫语: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宁静。
  • 山林:象征着自然的庇护和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虫语”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 A. 山中
    B. 虚檐下
    C. 河边
    D. 森林中

  2. 填空题:诗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和对生命的

  3. 判断题:诗人认为山林的寂寞不会影响内心的宁静。 (对/错)

答案:

  1. B
  2. 向往,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董嗣杲的《雨后》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但董的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白的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与对故土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与意象呈现上各有千秋,代表了各自的时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