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
作者:王安石
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属和流浪的思考。北去的雁依然是客人,南来的雁又能算作归来吗?它们疲倦地停在空荡荡的沙洲,饥饿得在寒冷的云层中飞翔。围墙里的鸡过得温暖,池塘里的鸭子也自得其乐。可怜这雁不如这些家禽,甚至还落得像野人一样。
注释:
- 北去:指雁群向北迁徙。
- 还为客:依然是客人,暗示无家可归的状态。
- 倦投空渚泊:疲惫地停在空旷的沙洲上。
- 饥帖冷云飞:饥饿得在寒冷的天空中飞翔。
- 垣栅:指围墙。
- 鸡长暖:鸡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
- 沟池鹜自肥:池塘里的鸭子生活安逸,肥胖。
- 怜渠不如此:可怜这雁不如那些家禽。
- 更堕野人机:更像是被野人捕获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政治改革,提倡文人应关注社会现实。他的诗词风格鲜明,常以清新、质朴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王安石仕途坎坷、心绪复杂之时写成,反映了他对生命、归属的思考,以及对归雁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雁》以北雁为主题,通过对雁的迁徙生活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归属感的追寻与思考。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北雁南飞的艰辛,后半部分则对比了家禽的安逸生活,表达了对归雁命运的怜悯。
诗的开头以“北去还为客”引入,直接说明了北雁的流浪本质,进一步通过“南来岂是归”揭示了归属的模糊与不确定。诗人用“倦投空渚泊”来形容雁的疲惫,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迁徙过程中的辛苦,而“饥帖冷云飞”则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意境,表现出雁的无奈与困境。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描绘了一个温暖、安逸的家禽生活,“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突显出雁的孤独与无助。诗人用“怜渠不如此”表达了对雁的同情,继而以“更堕野人机”作结,暗示了雁的命运可能更为悲惨,象征着被社会遗弃的生存状态。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王安石关注社会、关心生命的诗人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去还为客:北去的雁依然是客人,暗示它们在迁徙中无家可归。
- 南来岂是归:南飞的雁也无法真正算作归来,强调归属感的缺失。
- 倦投空渚泊:疲惫的雁选择在无人的沙洲上停留,显示出它的无奈。
- 饥帖冷云飞:在寒冷的天空中,饥饿的雁仍然在挣扎,象征着生存的艰难。
- 垣栅鸡长暖:围墙里的鸡生活舒适,形成鲜明对比。
- 沟池鹜自肥:池塘里的鸭子过得安逸自在,进一步突出家禽的幸福。
- 怜渠不如此:可怜的雁比不上这些家禽,表达了诗人对雁的同情。
- 更堕野人机:暗示雁的命运可能更为悲惨,带有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家禽与雁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赋予雁以人类的情感,使其命运更加引人同情。
- 意象:运用“空渚”“冷云”等意象,渲染出孤独与凄凉的氛围。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雁迁徙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无家可归者的同情,以及对归属感缺失的思考,折射出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冷漠。
意象分析:
- 北雁:象征流浪与归属感的缺失。
- 鸡、鹜:代表安逸的生活与对比的幸福状态。
- 空渚、冷云:渲染孤独与无助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的这首《雁》主要讲述了什么?
- A. 雁的迁徙生活
- B. 雁的家庭生活
- C. 雁的捕猎过程
- D. 雁的繁殖行为
-
诗中提到的“垣栅鸡长暖”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雁的食物
- B. 家禽的幸福生活
- C. 雁的迁徙
- D. 自然环境的变化
-
“怜渠不如此”表达了诗人对雁的什么情感?
- A. 憎恨
- B. 同情
- C. 喜爱
- D.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孟浩然的《春晓》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安石《雁》与李白《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归属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安石更关注流浪者的孤独与无助,而李白则更注重对亲情的回忆与渴望。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