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争观苏翰林,未识李北海。独能亲话言,异彼想风采。彷徨计拍马,留滞搴兰茝。匹马候南还,轻舟即东汇。
白话文翻译:
人们争相观看苏轼的翰林风采,我却未曾见过李北海。唯独能够亲自与他交谈,不同于仅仅想象他的风采。我犹豫不决地计划着拍马前行,却在此停留,采摘兰花和茝草。我骑着一匹马等待南归,而轻舟则向东汇聚。
注释:
字词注释:
- 争观:争相观看。
- 苏翰林:指苏轼,曾任翰林学士。
- 李北海:指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北海太守。
- 亲话言:亲自交谈。
- 彷徨:犹豫不决。
- 计拍马:计划前行。
- 留滞:停留。
- 搴兰茝:采摘兰花和茝草,比喻停留时的活动。
- 匹马:一匹马。
- 南还:南归。
- 轻舟:小船。
- 东汇:向东汇聚。
典故解析:
- 苏翰林:苏轼在宋代文学和政治上都有重要地位,曾任翰林学士,是文人士大夫的楷模。
- 李北海: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曾任北海太守,其书法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以及自己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担任常州太守期间,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的抒发。诗中通过对比苏轼和李邕的风采,表达了自己对这两位前辈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官场中的迷茫和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前辈文人的崇敬之情。诗中“争观苏翰林,未识李北海”一句,既展现了苏轼的广泛影响力,也表达了作者对李邕的向往。后文“独能亲话言,异彼想风采”则进一步强调了亲自交流的重要性,超越了仅仅通过想象来了解一个人的局限。诗的最后两句“匹马候南还,轻舟即东汇”则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以及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前辈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争观苏翰林,未识李北海:人们争相观看苏轼的翰林风采,我却未曾见过李北海。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前辈的敬仰。
- 独能亲话言,异彼想风采:唯独能够亲自与他交谈,不同于仅仅想象他的风采。这里强调了亲自交流的重要性。
- 彷徨计拍马,留滞搴兰茝:我犹豫不决地计划着拍马前行,却在此停留,采摘兰花和茝草。这里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
- 匹马候南还,轻舟即东汇:我骑着一匹马等待南归,而轻舟则向东汇聚。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苏轼和李邕的风采,突出了作者对两位前辈的敬仰。
- 拟人:将“匹马”和“轻舟”拟人化,赋予了它们等待和汇聚的动作,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前辈文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通过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和政治成就的向往;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以及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苏翰林:象征着文学和政治的成就。
- 李北海:象征着书法和文学的成就。
- 匹马:象征着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
- 轻舟:象征着作者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苏翰林”指的是谁? A. 苏轼 B. 苏辙 C. 苏洵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李北海”是谁? A. 李清照 B. 李邕 C. 李白 答案:B
-
诗中的“匹马候南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归乡的期待 B.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C. 对官场的厌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 李邕的《李北海集》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赵蕃的这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前辈文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苏轼诗集》
- 《李北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