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01 13:05:30

新妇滩头眉黛愁。

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吹雨转船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新妇滩头眉黛愁。
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
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吹雨转船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新婚的妇女在滩头,眉头紧锁,愁苦满面。
女儿在浦口,眼里流露着秋天的忧伤。
惊动了鱼儿,它们误将沈钩当作月亮。
青色的箬笠下,似乎有许多说不完的事情,
而在绿蓑衣的庇护下,暂时可以休息。
斜风夹着细雨,把小船的方向吹转。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妇:新婚的妇女。
  • 滩头:河滩的边缘。
  • 眉黛愁:眉头紧锁,显示愁苦的神情。
  • 女儿浦口:女子所处的水边。
  • 眼波秋:眼神中流露出秋天的情绪,表现忧伤。
  • 惊鱼:鱼儿受到惊吓。
  • 沈钩:钓鱼用的沉重钩子,诗中暗指月亮,形成错觉。
  • 青箬笠:青色的竹笠,渔夫所戴的斗笠。
  • 绿蓑衣:渔夫穿的绿蓑衣,象征着渔家生活。
  • 斜风吹雨:风向和雨的角度,形成特定的天气景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渔家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渔业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黄庭坚的诗歌多描绘田园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浣溪沙》写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新婚生活的感慨,展现了渔夫生活的宁静与朴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情感和状态。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情感细腻、意象丰富的词作,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诗歌风格。全诗通过描绘滩头新妇和女儿的情景,展现了人生的多重感受。开头两句“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表现出新妇的愁苦和女儿的忧伤,令人感受到生活中的不易与无奈。

第三句“惊鱼错认月沈钩。”则用惊鱼的意象,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误解、错失良机,显示出一种人生的悲哀。接下来的“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则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虽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但在绿蓑衣的庇护下,也有短暂的休息和宁静。这种生活的矛盾与和谐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最后一句“斜风吹雨转船头。”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生活。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妇滩头眉黛愁:新婚的女子在滩头,眉头紧锁,表现出她的忧愁。
  2. 女儿浦口眼波秋:女儿在浦口,眼中流露出秋天的忧伤,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3. 惊鱼错认月沈钩:鱼儿被惊动,误将钩子当作月亮,反映出生活中的误解与错失。
  4. 青箬笠前无限事:青色的竹笠下,有着许多未尽之言,显示出生活的复杂性。
  5. 绿蓑衣底一时休:在绿蓑衣的庇护下,暂时可以放松,体现出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6. 斜风吹雨转船头:风雨交加,船头的方向也随之改变,象征着生活的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月沈钩”比喻生活的误解,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鱼儿被惊动,赋予生命,使场景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同时又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妇: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与情感的复杂。
  • 女儿:代表年轻人的忧愁与困惑。
  • 青箬笠:象征渔夫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绿蓑衣:象征着对生活的保护与安慰。
  • 斜风雨:象征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新妇”指的是谁?
    A. 新婚的女子
    B. 老人的妻子
    C. 渔夫的母亲

  2. “惊鱼错认月沈钩”中“沈钩”的意思是?
    A. 钓鱼的工具
    B. 月亮的倒影
    C. 鱼的误解

  3. 诗中“青箬笠”代表什么?
    A. 渔夫的生活
    B. 秋天的景象
    C. 新婚的快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浣溪沙》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浣溪沙》与苏轼的同名词作在风格上存在差异,黄庭坚的作品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苏轼则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