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池藕花》
时间: 2025-01-01 13:02: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池藕花
作者:黄庭坚 〔宋代〕
惜丝不肯织宫鞋,花月仙人谪下来。
河伯借泥封玉腕,风神翻浪沃香腮。
无房不许僧归宿,有盖尝令鹭自开。
何事冤他结青女,一朝收拾付尘灰。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
不愿把丝织成宫廷鞋的她,仿佛是花月间的仙人跌落凡尘。河伯借来泥土来封住她的玉腕,风神在浪花中翻腾着,把她的香腮浇灌。没有房屋不让僧人安身,有盖的屋子却允许鹭鸟自由出入。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让她冤屈于青女的身份,最终只能被时间收拾成尘灰。
注释:
- 惜丝:指珍惜丝线,不愿意织成鞋子,象征对美丽和纯洁的珍惜。
- 宫鞋:宫廷的鞋子,象征着高贵和身份。
- 花月仙人:比喻像花和月亮一样美丽的仙人。
- 河伯:指河流之神,在这里借用泥土封住美丽的玉腕。
- 风神:指风的神灵,象征着自然力量。
- 青女:指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女神,常常与美丽和爱情有关。
- 尘灰:暗指生命的无常和最终的归宿。
典故解析:
- 河伯:在古代神话中,河伯是水神的称谓,与河流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青女:在民间传说中,青女常被视作美丽的象征,象征着纯洁和理想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白鹿洞主人,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尤以诗词著称。他是苏轼的好友,和他一起被称为“苏黄”。其诗风清新,意象独特,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展现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出池藕花》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意象中蕴含着对理想和爱情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诗歌鉴赏:
《出池藕花》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惜丝不肯织宫鞋”引入,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不愿妥协的态度。接着,诗人用“花月仙人谪下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如仙女般美丽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中“河伯借泥封玉腕”,则通过神话风格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宿命感,暗示即使是美丽的存在也会被世俗和现实的泥土所束缚。而“风神翻浪沃香腮”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增添了诗的生命力,表现出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无房不许僧归宿”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揭示了人世间的孤独与无奈。而“何事冤他结青女”则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表现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最后一句“一朝收拾付尘灰”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惜丝不肯织宫鞋:表达了对美的珍惜和不愿妥协的态度。
- 花月仙人谪下来:比喻美丽的存在,如仙人般跌落凡尘,暗示对理想的向往。
- 河伯借泥封玉腕:表现出美丽也会被现实束缚,带有无奈感。
- 风神翻浪沃香腮:通过动态描写,增强生命感,同时表现自然的魅力。
- 无房不许僧归宿:反映了对生活的孤独感。
- 有盖尝令鹭自开:暗示自由与束缚的对比。
- 何事冤他结青女:对自己处境的感叹,表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 一朝收拾付尘灰:生命短暂,最终归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月仙人”,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比喻理想。
- 拟人:如“风神翻浪”,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 对仗:诗句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黄庭坚对美、自由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藕花:象征纯洁、美丽和理想。
- 河伯:象征自然力量和命运的束缚。
- 青女:象征理想爱情和美好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惜丝不肯织宫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美的渴望
B. 对现实的妥协
C.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风神翻浪沃香腮”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静谧
B. 自然的活力
C. 自然的孤独 -
诗的最后一句“一朝收拾付尘灰”传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生命的珍惜
B. 对理想的追求
C. 生命的无常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语言更为直白且豪放。
- 《如梦令》:呈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对爱情的追寻,情感细腻且深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