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法云无住,流沙归复来。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
惟将一童子,又欲过天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心中的法则如云彩般无处停留,流沙最终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手中的锡杖随着山中的鸟儿起舞,身边的经文也随海船的归航而回。洗净双足的寺庙被柳树遮挡,坐禅时朵朵花瓣散落在青苔上。只有这一个小童子,仍然想要再次前往天台山。
注释:
- 心法:指心灵的法则或修行的道理。
- 无住:无处停留,形容心境的自在。
- 流沙:象征时光流逝,归复本源。
- 锡:锡杖,僧侣的法器。
- 经:佛教经典。
- 洗足:洗净双足,表示对修行的净化。
- 坐禅:静坐修行,禅宗的修炼方式。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嘏,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游历感受。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赵嘏与金刚三藏相识之后,表达对其修行生活的赞美与祝福。诗中体现了对于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心灵修行的思考。开头的“心法云无住”揭示了修行的核心在于心境的自由和无执,而“流沙归复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接着,通过“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诗人表达了修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出佛教的圆融思想。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中的意象则描绘了修行者在自然中寻找宁静的画面,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而最后两句“惟将一童子,又欲过天台”则显示出对纯真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仿佛是对修行之路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与修行境界的结合,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和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心灵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法云无住”:表达心灵的法则是无固定的,强调心境的自在。
- “流沙归复来”:时间流逝终会回归本源,暗示生命的循环。
- “锡随山鸟动”:锡杖在山中鸟儿的伴随下,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经附海船回”:经典随船归航,体现修行的归属感。
- “洗足柳遮寺”:清净的寺庙被柳树遮蔽,象征宁静与隐秘。
- “坐禅花委苔”:坐禅时自然的花瓣落在苔藓上,营造出静谧的修行氛围。
- “惟将一童子”:小童子象征纯真,代表对理想的追求。
- “又欲过天台”:再次渴望前往天台,表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法比作云,无住形象生动。
- 拟人:锡杖与鸟儿、经文与海船的互动,赋予物体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出对修行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探讨了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融会。
意象分析:
- 心法:代表内心的修行法则,象征智慧。
- 流沙: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锡杖:佛教修行的象征,代表智慧与指引。
- 柳树:象征柔和与宁静的环境。
- 花与苔:代表自然的美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法云无住”意指什么?
A. 心灵无忧
B. 心灵无处停留
C. 心灵常驻 -
“流沙归复来”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生命的单向流逝
B. 生命的循环与归属
C. 生命的无常 -
诗中提到的“锡”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僧侣的法器
C. 生活的工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孟浩然: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但赵嘏的诗更注重心灵的修行,而孟浩然则表现出对春天的赞美与生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