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方干》

时间: 2025-01-01 10:37:00

盛名传出自皇州,一举参差便缩头。

月里岂无攀桂分,

湖中刚爱钓鱼休。

童偷诗藁呈邻叟,客乞书题谒郡侯。

独泛短舟何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盛名传出自皇州,一举参差便缩头。
月里岂无攀桂分,湖中刚爱钓鱼休。
童偷诗藁呈邻叟,客乞书题谒郡侯。
独泛短舟何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名声和个人追求的思考。盛名传遍了皇城,但一旦有了成就,反而让人感到紧张和畏缩。月亮中难道没有人攀摘桂花的机会吗?在湖中,我只想悠闲地钓鱼而已。年轻时写诗的稿子送给邻居的老者,外来的客人恳求我题字以求得官职。独自划着小舟,眼前的景色无穷无尽,波涛连向洞庭湖的秋天。

注释:

  • 盛名:指广泛的声誉。
  • 皇州:指朝廷所在的地方,意指中心城市。
  • 一举参差:形容取得成就后,心理的变化,可能会因为名声而感到焦虑。
  • 攀桂分:攀桂指的是追求高位或荣华。
  • 钓鱼休:钓鱼是一种悠闲的活动,表明诗人向往宁静的生活。
  • 童偷诗藁:指年少时偷写诗稿,表示对文学的热爱。
  • 谒郡侯:拜访地方官员,求取名利。
  • 短舟:小船,代表一种自由和自在的生活状态。
  • 波涛西接洞庭秋:景象的广阔与自然的美好,暗示着诗人心中的壮阔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可朋,唐代诗人,对诗歌的创作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名利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诗人在经历名利的追逐与个人理想的抉择时,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方干》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名声的反思。开篇以“盛名传出自皇州”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权力与声誉的世界。随后的“月里岂无攀桂分”,则暗示了名声的诱惑和人们对地位的追求,但这并非诗人所向往的生活。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到“童偷诗藁呈邻叟”,表达了年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纯真,正是这种纯真让人怀念。

而“独泛短舟何限景”则转向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向往自由洒脱的生活。诗的最后一句“波涛西接洞庭秋”,不仅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宽广与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对名声与自然的对比,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深入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盛名传出自皇州:名声传遍了皇城,意味着诗人处于名利场的中心。
  • 一举参差便缩头:一旦名声在外,心中便会有压力。
  • 月里岂无攀桂分:即使在月亮上也有攀摘桂花的机会,暗示对高位的向往。
  • 湖中刚爱钓鱼休:钓鱼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反映诗人的内心渴望。
  • 童偷诗藁呈邻叟:年少时偷写诗的经历,显示出诗人对文学的热情。
  • 客乞书题谒郡侯:外来者希望借助诗人的名声来取得利益。
  • 独泛短舟何限景:独自划船,享受无尽的美景,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波涛西接洞庭秋:描绘自然景观的宏伟,与诗人心境相呼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与自然景象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对仗:例如“盛名传出自皇州,一举参差便缩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湖水、短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名利与内心追求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声的思考。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激发读者对人生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盛名:象征社会地位与外在的成功。
  • :象征理想与追求,暗示高远的目标。
  • 湖水:象征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 短舟:象征自由与自在的生活。
  • 洞庭:象征广阔的自然和诗人的宏大心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童偷诗藁”是指什么? A. 童年时的诗稿
    B. 钓鱼的乐趣
    C. 攀桂的愿望

  3. “波涛西接洞庭秋”中,波涛象征什么? A. 名利
    B. 自由
    C. 自然的壮阔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赠方干》与《登鹳雀楼》: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名声的反思,后者则体现出一种壮阔的视野与气势。
  • 《赠方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环境的和谐与心灵的安宁,而可朋则在宁静中思考名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