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滨鱼盐胜耕稼,尝呼父老采丁宁。
江乡鱼茗尤逐末,为分利害别重轻。
拔茶种桑何苦口,崇阳因得良吏名。
白话文翻译:
海滨的鱼和盐比起耕作的庄稼更为丰富,常常呼唤父老乡亲们来采茶和饮茶。江边的乡镇,鱼和茶是最受欢迎的,大家为了利益的轻重而分开。种茶和桑树何必苦苦地去争论,崇阳因此得到了良好的官员名声。
注释:
- 海滨: 指靠近海边的地方。
- 鱼盐: 鱼和盐,海滨地区的特产。
- 耕稼: 农作物的耕种。
- 丁宁: 这里指的是采茶、饮茶的意思。
- 逐末: 追求细小的利益。
- 利害: 利益和损害的关系。
- 重轻: 重视与轻视。
- 拔茶种桑: 种茶与种桑树。
- 崇阳: 地名,古时的地方,因有良吏而闻名。
典故解析:
“崇阳因得良吏名”提到的崇阳,古时是一个因良好官员而出名的地方,反映了社会对良吏的尊重与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文翁,宋代著名诗人,以诗才和政绩闻名。他在诗歌中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民生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作者通过描绘海滨与江乡的渔盐与茶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民生状况,表现出对地方特产和良好治理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滨与江乡的景象,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海滨的鱼盐和江乡的茶文化,分别代表了水域与陆地的经济特征。诗人在诗中反映了人们对鱼盐的依赖和对茶文化的推崇,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尤其是“逐末”一词,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利益时的细微与复杂。
此外,诗中提到的“良吏”,不仅仅是对官员的赞美,更是对社会治理的期望。通过对比海滨与江乡,诗人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内容上却蕴含着深厚的社会观察与人生哲理,体现了厉文翁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滨鱼盐胜耕稼: 描述海滨地区鱼盐的丰富,强调其经济优势。
- 尝呼父老采丁宁: 表达对乡老的呼唤与茶文化的倾向。
- 江乡鱼茗尤逐末: 说明江乡以鱼和茶为主,追求小利益。
- 为分利害别重轻: 分析利益的轻重,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 拔茶种桑何苦口: 质问为何要争论种茶与种桑的利弊。
- 崇阳因得良吏名: 提到崇阳因良好治理而声名显赫。
修辞手法:
- 对比: 海滨与江乡的对比,突显经济差异。
- 隐喻: “鱼盐”与“耕稼”隐喻经济生活的不同选择。
- 叠字: 通过“重轻”表达对利益的细腻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地方经济特征,反映了对民生与治理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良好官员的期待与对经济多样性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盐: 象征着海洋的富饶与生活的多样性。
- 茶: 代表着文化与生活的雅致。
- 良吏: 象征着理想的治理与社会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崇阳”是因为什么而出名的?
- A. 丰产的农作物
- B. 良好的官员
- C. 鱼盐丰富
- D. 茶文化盛行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逐末”意指____。
-
判断题: 诗人对海滨的经济模式持肯定态度。(对/错)
答案:
- B
- 追求细小的利益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词对比:
- 厉文翁 vs. 陶渊明: 二者都对自然及其经济有深刻的观察,但陶渊明更倾向于隐逸与自然的和谐,而厉文翁则聚焦于经济的实际利益与社会治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厉文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