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林虙
作者: 徐积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昔者淮南使,刚中辅以和。
生前无所苟,身后事如何。
有子泣枯草,无人诵蓼莪。
林公为不死,下客谩悲歌。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淮南使者,刚毅中又带有和谐。
生前不屈从于世俗,死后又会怎样呢?
他的儿子在枯草上哭泣,却无人诵念《蓼莪》。
林公所求的不死,后来的客人们只能随意悲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淮南使: 指古代淮南地区的官员或使者。
- 刚中辅以和: 形容人的性格或处事风格,刚强中又带有温和。
- 身后事如何: 指死后名声或事迹如何。
- 泣枯草: 形象地描绘了儿子在悲痛中的无助和无奈。
- 蓼莪: 典故出自《诗经》,指的是对父母的怀念,通常用于表达哀悼。
- 林公: 指代林虙,或许是指某位有名望的人。
典故解析:
- 《蓼莪》: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与哀悼。通过提到这个典故,诗人强调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往往体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人生命意义的探讨有关,尤其是对名声和后世评价的关心。
诗歌鉴赏:
《寄林虙》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淮南使”的描写,引发对生死与名声的深刻反思。诗人以“刚中辅以和”来形容这位使者,揭示出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刚强而不失温和。然而,接下来的“生前无所苟,身后事如何”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个人即使生前不屈从于世俗,死后又能留下什么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诗中提到的“有子泣枯草”,展现了逝者家庭的悲痛,特别是对父母的思念情感,使用了《蓼莪》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厚度。最后一句“林公为不死,下客谩悲歌”则显得格外沉重,暗示着人们对于不朽的渴求与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逝者的哀悼,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者淮南使,刚中辅以和。
这是对淮南使者的赞美,突出其刚毅而又温和的性格特征。 -
生前无所苟,身后事如何。
提出对生死的思考,活着时不屈服于世俗,但死后又有何意义? -
有子泣枯草,无人诵蓼莪。
描绘逝者的家庭悲痛,儿子哭泣的画面衬托出无人的哀悼,强调了对父母的思念与缺失。 -
林公为不死,下客谩悲歌。
反映对不朽的渴望,客人们的悲歌只是兴起情绪,并不能真正慰藉。
修辞手法:
- 比喻: “泣枯草”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悲痛。
- 对仗: 首句和第二句使用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典故: 引用《蓼莪》,增加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无奈与对逝者的怀念。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名声、家庭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南使: 代表理想的人格与社会地位。
- 枯草: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蓼莪: 代表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
- 悲歌: 反映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淮南使”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官员?
A. 淮北
B. 淮南
C. 京城
D. 西北 -
诗中提到的“蓼莪”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对父母的怀念
C. 战争的象征
D. 友情的象征 -
诗人在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财富的渴望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蓼莪》: 出自《诗经》,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与哀悼。
- 《离骚》: 屈原的作品,探讨个人的理想与命运。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寄林虙》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偏向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寄林虙》则深刻探讨了生死与名声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相关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