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时间: 2025-01-07 21:13:13

忍说平成业。

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

带经荷锄出。

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

东西南北。

算尘鞅、欲归便得。

恨指谈、半百年华,剩有鬓丝腔血。

草色。

门前新绿,取次原无,马尘车迹。

灌园岁月。

谁共莺花晨夕。

喜春来健在,先生杖履,笑置后车前席。

有东轩长老,年年来陪佳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作者:魏元戴 〔清代〕

忍说平成业。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带经荷锄出。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东西南北。算尘鞅欲归便得。恨指谈半百年华,剩有鬓丝腔血。草色。门前新绿,取次原无,马尘车迹。灌园岁月。谁共莺花晨夕。喜春来健在,先生杖履,笑置后车前席。有东轩长老,年年来陪佳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成就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动乱的无奈。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后,作者带着书经和锄头走出家门,不再关心新来的事物,谁来调和那凤鸣的乐律。四面八方的尘土和车辙,似乎都在提醒他回归的希望。半个世纪的光阴飞逝,已然只剩下白发和鲜血。门前新绿的草色,随意而过,却再无马车的痕迹。灌溉园子的岁月里,谁能陪伴我与莺花共度晨夕。春天来临,我仍然健在,老师手持拐杖,笑着在车前席上安坐。每年都陪我度过佳节的东轩长老,依然在身边。

注释

  • 平成业: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取得的功业。
  • 带经荷锄:带着书籍与锄头,象征着知识与劳动。
  • 凤律:古代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文化的调和。
  • 尘鞅:尘土与车辙,象征着世俗的繁忙与归属感。
  • 鬓丝腔血:指的是岁月的痕迹,白发与鲜血暗示着年华的流逝与伤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元戴,清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感慨,风格上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瑞鹤仙》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过去繁华的回忆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瑞鹤仙》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诗作。诗人以“忍说平成业”的开头,引出对过去成就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沉重思考。通过“带经荷锄出”,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也象征着他在动乱中仍努力生活、耕耘的决心。

后面的“东西南北,算尘鞅欲归便得”,则表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尽管尘世繁杂,归家的希望依然存在。诗中“恨指谈半百年华”一句,浓缩了岁月带来的无奈与失落。岁月如梭,白发与鲜血的映衬,令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在描写春天的部分,诗人通过“草色”、“门前新绿”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希望,然而心中的孤独却依然显而易见。他渴望与“莺花晨夕”共度美好时光,却只能独自面对。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喜与悲之间反复交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最终,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与“东轩长老”共度佳节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忍说平成业:表达了对成就的感慨,暗含对过去的怀念。
  • 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表明对国家动荡的无奈,甚至个人的失落。
  • 带经荷锄出:象征着知识与劳动,展现诗人的生活态度。
  • 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对新事物的漠视,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 东西南北:描绘了广阔的空间,体现出诗人对归属的思考。
  • 草色。门前新绿:自然的生机与希望,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喜春来健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来”,展现出希望与生命力。
  • 对仗:如“东西南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莺花晨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去的思考、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展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律:象征着文化与音乐的和谐。
  • 草色、门前新绿:自然的生命力,象征着希望。
  • 鬓丝腔血:岁月的痕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忍说平成业”意指: A. 对成就的自豪
    B. 对成就的感慨
    C. 对成就的否定
    D. 对成就的回忆

  2. “带经荷锄出”中的“荷锄”意指: A. 书籍
    B. 劳动
    C. 旅行
    D. 知识

  3. 诗中提到的“东轩长老”代表: A. 朋友
    B. 师长
    C. 亲人
    D. 伴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强调社会的不平与个人的孤独。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与柔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年谱》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