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玉楼春 其七》

时间: 2025-01-04 06:40:11

杏梁归燕双回首。

黄蜀葵花开应候。

画堂元是降生辰,玉盏更斟长命酒。

炉中百和添香兽。

帘外青蛾回舞袖。

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玉楼春 其七
作者: 晏殊 〔宋代〕

杏梁归燕双回首。
黄蜀葵花开应候。
画堂元是降生辰,
玉盏更斟长命酒。
炉中百和添香兽。
帘外青蛾回舞袖。
此时红粉感恩人,
拜向月宫千岁寿。

白话文翻译:

燕子双双在杏树梁上回头望去,
黄蜀葵花开得正应季。
画堂里正是庆贺生辰的时刻,
玉盏中再斟长命酒。
炉中百和香气四溢,
帘外青蛾轻舞飘袖。
此时红颜女子心怀感恩,
拜向月宫祈愿千岁长寿。

注释:

字词注释:

  • 杏梁:指的是杏树的横梁,寓意春天的气息。
  • 归燕:指归来的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 蜀葵:一种花,通常在夏季开花。
  • 玉盏:玉制的酒杯,象征珍贵。
  • 长命酒:祝愿长寿的酒,常用于生日庆祝。
  • 香兽:用来加香的器具。
  • 青蛾:一种轻盈的舞姿,常用来形容女子的优雅。
  • 红粉: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 月宫:指月亮的宫殿,象征长生不老。

典故解析:

  • 月宫:在古代文学中,月宫是嫦娥居住的地方,常用来象征不老和长寿。
  • 长命酒:在古代中国,饮长命酒是一种庆祝生日的习俗,寓意祝福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度,号洹水,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晏殊的词风婉约清丽,常以抒情见长,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对后世词人有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春夏之交,诗人通过描绘燕子归来、花开时节,表达了对生命和长寿的祝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节日庆典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木兰花/玉楼春 其七》是一首蕴含浓厚生活气息的诗作,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生辰的欢庆。诗中,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蜀葵花的盛开则是自然界的一种回应,生动展现了生机盎然的场景。画堂中的生辰庆祝,酒盏中斟满的长命酒,则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祝福。

诗句中,香气四溢的炉中百和与轻盈舞动的青蛾,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优雅的画面,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嗅觉的享受。而“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恩和对长寿的美好向往,彰显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细腻观察和深情体验。

整首诗不仅是对春天与生辰的庆祝,更是对生命的赞美,展现了晏殊作为词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梁归燕双回首:描绘春天的景象,燕子回到栖息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黄蜀葵花开应候:蜀葵花盛开,预示着节气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的周期。
  • 画堂元是降生辰:画堂内正在庆祝生命的诞生,营造节日氛围。
  • 玉盏更斟长命酒:玉制的酒杯中斟满长寿的酒,表达对长寿的祝愿。
  • 炉中百和添香兽:香炉中燃起了香气,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 帘外青蛾回舞袖:轻盈的舞姿在帘外摇曳,增添了生动的场景。
  • 此时红粉感恩人: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此刻感恩于生命的馈赠。
  • 拜向月宫千岁寿:向月宫祈愿长寿,表现了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杏梁归燕双回首,黄蜀葵花开应候”,对照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通过“月宫”象征长寿与美好,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燕子的回首、青蛾的舞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添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和生辰的喜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寿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与希望,代表着生机。
  • 蜀葵花:象征美丽与青春,代表着生命的绽放。
  • 长命酒:象征祝福与美好愿望,体现了对人生的态度。
  • 青蛾:象征优雅与舞动,展现了生活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蜀葵”是什么花?

    • A. 玫瑰
    • B. 菊花
    • C. 黄蜀葵
    • D. 梅花
  2. 诗中“长命酒”代表什么?

    • A. 寿命
    • B. 祝福长寿的酒
    • C. 喜酒
    • D. 神仙饮品
  3. “青蛾回舞袖”中的“青蛾”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昆虫
    • B. 美丽的舞者
    • C. 花名
    • D. 天上的星星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秋声赋》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晏殊的《木兰花/玉楼春》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在描绘节日氛围和对生活的感悟,但李清照更多地关注内心情感和女性视角,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和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晏殊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