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怜
作者:陈师道
借子翩翩果下驹,
春原随处小踟蹰。
可能炙背春风里,
卧把青铜摘颔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春天的田野中嬉戏的情景。孩子如同飞翔的小马,在果树下奔跑,春天的田野上到处都是他踌躇的身影。或许在温暖的春风中,他懒洋洋地卧在草地上,轻轻地摘下青铜色的须子,享受这份安逸和快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翩翩:形容轻盈的样子,通常指舞动或飞舞的状态。
- 果下驹:果树下的小马,暗指孩子的童真和活泼。
- 踟蹰:犹豫不决,徘徊的样子。
- 炙背:感受到温暖的背部,形容受到阳光的照射。
- 青铜:在此可能象征一种坚韧或古老的东西。
典故解析:
- 此诗的意象和手法较为独特,未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情境营造了春日田野的生机勃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仲明,号冰谷,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小景,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
创作背景: 《寄怜》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逐渐安定之时。诗人通过对春日儿童嬉戏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寄怜》以简约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春日田野的宁静与活力。诗中描写的孩子形象充满了童趣与韵味,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诗的开头“借子翩翩果下驹”,通过轻盈的动作描绘出孩子的活泼与灵动,表现了生命的鲜活气息。接下来的“春原随处小踟蹰”,则将目光转向广袤的春天大地,孩子的徘徊恰似春风中的小草,微风轻拂,生机盎然。
“可能炙背春风里”一句,描绘了阳光的温暖和轻柔的春风,孩子享受着自然的恩赐,显示出一种恬淡安逸的心境。最后一句“卧把青铜摘颔须”,则将诗意推向高潮,青铜的象征使人联想到坚韧与历史,而在这里使用则传达了孩子的纯真与无忧无虑。
整首诗通过对孩子嬉戏的细腻刻画,传递出对童年无忧时光的怀念与珍惜,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借子翩翩果下驹:通过“借子”的手法,诗人巧妙地引入了孩子的形象,表现出他如飞马般的轻快生动。
- 春原随处小踟蹰:描绘了春天的广袤与生命的活力,孩子在其中徘徊,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 可能炙背春风里:表现春风的温暖,暗示了自然的关怀与舒适感。
- 卧把青铜摘颔须:将孩子的调皮与自然的和谐结合,青铜色的象征让人联想到坚韧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孩子比作“果下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活泼。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温暖的特质,仿佛在轻抚孩子的背。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田野和孩子的嬉戏,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传达出对无忧无虑童年的向往与珍惜,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孩子:象征纯真与活力。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 青铜:象征坚韧与历史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翩翩”形容的是什么? A. 轻盈的动作
B. 沉重的步伐
C. 静止的状态 -
“炙背春风里”指什么? A. 冷风刺骨
B. 温暖的阳光
C. 暴雨倾盆 -
整首诗传达的情感是? A. 忧伤
B. 童趣与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历史的沉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比较《寄怜》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静谧的环境,而《寄怜》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的活泼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诗人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