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季恭》

时间: 2025-01-19 14:07:33

正学元非世,能诗新有声。

诸公交郑季,多士闭何生。

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

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江季恭
陈师道

正学元非世,能诗新有声。
诸公交郑季,多士闭何生。
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
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季恭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真正的学问并不在于世俗的名利,而是在于能写出动人的诗篇。江季恭与众多的才子相交,却又为何人而生呢?我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后,对你倾诉我的心意,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再一次为了与淮海的分别,我的眼睛因病而模糊,究竟向谁才能看得更明白呢?

注释

  • 正学:真正的学问或学识。
  • 元非世:不是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 能诗:有能力写诗的人。
  • 诸公:指众多的朋友或同道。
  • 郑季:指的是郑季恭,是一位名士,诗中提到他与众多才子交往。
  • 泛爱:指广泛的关心和爱护。
  • 移书:寄送信件。
  • 淮海:指淮河和海洋的交汇处,可能是地名或象征离别的地方。
  • 病眼:眼睛因病而看不清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士道,号东山,宋代诗人,擅长写诗和散文,尤其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具有哲理性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送江季恭》创作于诗人与江季恭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深厚的情谊。诗中既有对学问的思考,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宋代文人之间的友谊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江季恭的深厚情谊与对人生的反思。开头两句,诗人首先阐述了“正学”的重要性,强调真正的学问并非世俗的浮华,而是能够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共鸣。这种思想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学问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自身的严要求。

接下来的“诸公交郑季,多士闭何生”两句,诗人提到江季恭与众多才子交往,似乎在感叹世间的才华与机遇,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此处表现出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感慨,增添了诗的厚度。

“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则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即使经过了许多事情,仍愿意倾诉心声。这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最后“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表达了离别的无奈与眼前困惑,似乎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整个诗歌在离别的背景下,交织着友情、学识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思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学元非世:强调真正的学问不属于世俗的追求。
  2. 能诗新有声:指能够写出新颖诗篇的人在当时社会中有其独特的声音。
  3. 诸公交郑季:提到与江季恭相交的朋友,暗示众多才子之间的交往。
  4. 多士闭何生:感叹许多才士即使相聚,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5. 泛爱经过数: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情谊,经过许多事情的沉淀。
  6. 移书底里倾:通过书信倾诉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
  7. 又为淮海别:再次提到离别,暗示离别的伤感。
  8. 病眼向谁明:诗人因病眼模糊,表达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如“能诗新有声”与“多士闭何生”。
  • 比喻:通过“病眼”比喻视野的模糊,象征对未来的迷茫。
  • 排比:通过句式的重复强化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情与人生的思考展开,表现了诗人对江季恭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问与人生意义的追问,最终在离别中流露出无奈与思索,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正学:象征真正的学问与理想。
  • :象征文化与情感的表达。
  • 离别:暗示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不确定性。
  • 病眼:象征视野的狭窄与对未来的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正学”指的是什么?

    • A. 世俗名利
    • B. 真正的学问
    • C. 个人的才华
    • D. 朋友的交往
  2. 诗中“诸公交郑季”中的“郑季”指的是谁?

    • A. 一位学者
    • B. 江季恭
    • C. 一位诗人
    • D. 一位朋友
  3. 诗人因何而感到迷茫?

    • A. 朋友的离去
    • B. 对未来的困惑
    • C. 学问的追求
    • D. 生活的压力

答案

  1. B. 真正的学问
  2. B. 江季恭
  3. B. 对未来的困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送友人》与《送江季恭》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以离别为主题,展现了深厚的友情。然而,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而陈师道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索,二者各具特色,反映了宋代与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