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寄成父四首》

时间: 2025-01-08 02:19:29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

莫向除薪觅如愿,且凭爆竹走山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日寄成父四首 赵蕃 〔宋代〕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 莫向除薪觅如愿,且凭爆竹走山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每家每户都在今天的节日中竞相展示自己的节物,南北的风俗虽然有所不同,但并未完全隔绝。不要像寻找如愿那样去辛苦地除去薪柴,而应该通过燃放爆竹来驱赶山中的鬼怪。

注释:

字词注释:

  • 节物:节日中使用的物品,如爆竹、灯笼等。
  • 风俗:地方的传统习俗。
  • 除薪:除去薪柴,比喻辛苦劳作。
  • 如愿:传说中的仙女,能满足人的愿望。
  • 爆竹:燃放的鞭炮,用以驱邪。
  • 山魈:山中的鬼怪。

典故解析:

  • 如愿:出自《搜神记》中的故事,讲述一个名叫如愿的仙女,能满足人的愿望。
  • 山魈:古代传说中的山中鬼怪,常被认为是带来灾祸的邪恶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在元日(农历新年)时写给朋友成父的四首诗之一,表达了对节日气氛的感受和对传统习俗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节日习俗丰富多彩。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元日节物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首句“家家节物竞今朝”,以家家户户竞相展示节物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繁忙和热闹。次句“风俗未分南北遥”,则表达了尽管南北风俗有所不同,但节日的核心意义是相通的,强调了节日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后两句通过“莫向除薪觅如愿”和“且凭爆竹走山魈”的对比,传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深刻理解:节日不应只是辛苦劳作的象征,而应是通过燃放爆竹等传统习俗来驱邪迎祥,享受生活的时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家家节物竞今朝”描绘了节日的繁忙景象,强调了节日的普遍性和热闹气氛。
  • 次句“风俗未分南北遥”则从风俗的角度,表达了节日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 第三句“莫向除薪觅如愿”通过比喻,告诫人们不要将节日视为辛苦劳作的象征,而应享受节日的乐趣。
  • 末句“且凭爆竹走山魈”则通过传统习俗,表达了驱邪迎祥的美好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莫向除薪觅如愿”中的“除薪”比喻辛苦劳作,与“如愿”形成对比,强调节日的轻松和乐趣。
  • 对仗:“家家节物竞今朝”与“风俗未分南北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节日的景象和传统习俗,传达了对节日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强调了节日的普遍性、包容性和乐趣,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节物:象征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 爆竹:象征驱邪迎祥的传统习俗。
  • 山魈:象征邪恶和灾祸,通过爆竹来驱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如愿”是指什么? A. 仙女 B. 愿望 C. 薪柴 D. 爆竹 答案:A

  2. 诗中的“山魈”是指什么? A. 山中的鬼怪 B. 山中的动物 C. 山中的植物 D. 山中的风景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爆竹”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驱邪 B. 照明 C. 装饰 D. 娱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元日》:通过描绘元日的景象,表达了新年的希望和喜悦。
  • 陆游《除夜》:通过除夜的传统习俗,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年的期待。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元日寄成父四首》与王安石的《元日》都描绘了元日的景象,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表达,而王安石的诗则更侧重于表达新年的希望和喜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详细介绍了古代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节日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