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虎牢关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
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
余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
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虎牢关的险要地势,西东两侧是天然屏障,难以理解其背后的自然造化之功。这里的道路吸引着三晋的英雄聚会,显现出其势力压制了两河流域的强大。残雪沾湿了枯草,狂风卷起了破碎的蓬草。仅仅是在这里观望昔日战斗的场景,今古对比,令人感到一片空旷。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 造化:自然界的生成与变化。
- 三晋:指山西地区的晋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军事区域。
- 两河:指黄河和淮河,象征着中原地区的富饶。
- 余雪:指残留的雪,象征着寒冷和荒凉。
- 惊飚:快速而猛烈的风。
- 蓬:指蓬草,象征草木的脆弱和随风飘荡的状态。
- 索然空:形容内心的空虚和无趣。
典故解析
- 虎牢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地,曾经是许多战役的发生地,象征着险要和战略意义。
- 三晋和两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力量的对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和政治人物。其诗作以写景抒情见长,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虎牢关》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借此描绘虎牢关的险要地势,怀古伤今,表达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虎牢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头以“天险限西东”引入,展现了虎牢关的险要地形,显示出自然的雄伟与造化的神秘。接下来,诗人提到“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不仅描绘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暗示了历史上各方势力的争斗。
“余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这一句,通过冬雪和狂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和冷清的氛围,进一步反映出历史的沧桑与无情。最后一句“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战斗的无奈和空虚感,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司马光作为一位历史学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险限西东:天然的险要之地,限制了东西的交通。
- 难知造化功:不易理解自然的造化之功,暗示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
- 路邀三晋会:这里的道路吸引了三晋的英雄聚集。
- 势压两河雄:暗示着虎牢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影响力。
- 余雪沾枯草:描绘了残雪覆盖在枯草上的景象,营造出荒凉的氛围。
- 惊飚卷断蓬:形容狂风对植物的摧残,象征自然的无情。
- 徒观争战处:仅在这里观望昔日战场的景象。
- 今古索然空:古往今来,感到一片空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上下句相互对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使用“余雪沾枯草”比喻历史的冷清。
- 拟人:风被描述为“惊飚”,赋予其生动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借景抒情,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苍凉与无常的美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险:象征自然的雄伟和险恶。
- 三晋:代表了历史上的文化与军事力量。
- 两河:象征着中原的富饶与权力。
- 余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荒凉。
- 惊飚:象征着自然的威力与不可抗拒。
- 蓬: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险限西东”中的“天险”指的是什么? A. 人工防御
B. 自然险要地
C. 交通繁忙
D. 战争的历史 -
“余雪沾枯草”中“余雪”象征什么? A. 温暖的春天
B. 冷清的历史
C. 战争的胜利
D. 自然的繁荣 -
诗人通过“惊飚卷断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生命的脆弱感慨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战争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与《虎牢关》均反映了边疆的险恶与历史的沧桑,但《出塞》更多地表现了对战争的渴望与英雄主义,而《虎牢关》则更倾向于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