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连朝檐溜几曾乾。
韶华一似衰颜。
牡丹开尽木香残。
忆家山,愁倚危阑。
白话文翻译:
连日来的屋檐滴水几时干过。
青春的时光就像衰老的面容。
牡丹花已开尽,木香也已凋零。
想念故乡,愁苦地靠在高高的栏杆上。
注释:
- 连朝:连续几天。
- 檐溜:屋檐滴水。
- 几曾:几次。
- 韶华:美好的时光,青春。
- 衰颜:衰老的面容。
- 牡丹:一种美丽的花,象征富贵。
- 木香:一种植物,香味淡雅。
- 危阑:高高的栏杆。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牡丹”常被用来象征富贵与美丽,而“木香”则代表着幽雅与淡泊。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衰老与美好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章谦亨(生卒年不详),南宋时期的词人,字子华,号梅溪,主要以词著称。其作品多表现离愁别绪,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离散,诗人因身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情感上难免会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与对青春流逝的感叹。
诗歌鉴赏:
《画堂春·连朝檐溜几曾乾》以清新婉约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连朝檐溜几曾乾”,生动描绘了连续阴雨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尽的思念。接下来的“韶华一似衰颜”,则通过对比青春与衰老,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流逝的无奈。此句不仅是对自身老去的感慨,也是对生命短暂的认知。
“牡丹开尽木香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伤,牡丹的凋零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而“木香残”则暗示着余香未绝,留存的只是淡淡的遗憾。最后“忆家山,愁倚危阑”将这种思念推向高潮,诗人愁苦的心情通过“危阑”这一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青春、时光与故乡的深切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连朝檐溜几曾乾:连续几天,屋檐的水一直没有干过,暗示了长时间的忧愁。
- 韶华一似衰颜:青春如同衰老的面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唏嘘。
- 牡丹开尽木香残:美丽的牡丹花已开尽,木香的香气也渐渐消退,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
- 忆家山,愁倚危阑:思念故乡,愁苦的情绪让诗人不得不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显示出孤独的心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衰颜,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牡丹开尽”与“木香残”,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如檐溜、牡丹、木香)传达内心的情感,形成一种深邃的意境。
-
主题思想:诗歌以“愁”字为主线,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即逝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 檐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韶华:代表青春年华,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美丽,预示着事物的盛极而衰。
- 木香:代表着淡雅与遗憾,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渐行渐远。
- 危阑:象征着孤独与思念,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韶华”指的是: A. 青春
B. 美丽的花
C. 壮丽的山川 -
“忆家山,愁倚危阑”表达了诗人的: A. 快乐
B. 思乡之情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牡丹开尽”象征: A. 生命的结束
B. 美好的事物的消逝
C. 新的开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思乡情怀上更为直接,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