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祖教寺
作者: 章谦亨 〔宋代〕
出郭寻芳作野行,
岩高墅旷水流声。
草亭日午鹦啼巧,
竹院更深月色明。
宝殿鳞鳞章佛界,
珠帘卷卷向山清。
悠然一榻浑无梦,
时有溪声枕外生。
白话文翻译
在城外寻芳游玩,
高岩峻岭中水声悠扬。
草亭里午后鹦鹉啼叫声巧妙,
竹院深处月色更加明亮。
宝殿鳞鳞映照佛的境界,
珠帘轻卷向山的清幽。
悠然自得地躺在榻上似无梦,
时不时有溪水声在枕边响起。
注释
逐句解释:
- 出郭寻芳作野行:出城寻访花草,去山野游玩。
- 岩高墅旷水流声:高耸的岩石,宽阔的山丘,水流声在耳边回响。
- 草亭日午鹦啼巧:草亭中,正午时分,鹦鹉巧妙地鸣叫。
- 竹院更深月色明:竹院更深处,月光显得更加明亮。
- 宝殿鳞鳞章佛界:宝殿中光影闪烁,仿佛映照出佛的境界。
- 珠帘卷卷向山清:珠帘轻轻卷起,远望山色清晰如画。
- 悠然一榻浑无梦:悠然自得地躺在榻上,似乎没有任何梦境。
- 时有溪声枕外生:偶尔有溪水的声音从枕边传来。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谦亨,字季和,号溪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山水诗和词而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祖教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追求自然、隐逸生活的理想有关。诗中描绘的是一处清幽的寺庙环境,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祖教寺》是章谦亨的一首描写自然与宁静生活的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的隐居场所。诗的开头“出郭寻芳作野行”,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作者以“出郭”二字突出了一种逃离繁华、回归自然的心态。接着,诗人描绘了高耸的岩石与流淌的水声,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在描写细节方面,诗中“草亭日午鹦啼巧”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阳光下,草亭中鹦鹉的鸣叫,仿佛能听见那清脆的声音。接下来的“竹院更深月色明”则把时间推向了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下,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寺庙的描写,“宝殿鳞鳞章佛界”,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宗教的宁静与超然。而“悠然一榻浑无梦”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似乎在这片刻的宁静中,他已经达到了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充满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寻芳作野行:开篇即点明诗人出城游玩的目的,给予读者一种放松、自由的感受。
- 岩高墅旷水流声:强调自然的壮丽,同时水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草亭日午鹦啼巧: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 竹院更深月色明:月光透过竹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宝殿鳞鳞章佛界:用“鳞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光影交错的美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
- 珠帘卷卷向山清:细节处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延展,清幽的山景如在眼前。
- 悠然一榻浑无梦:表明诗人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 时有溪声枕外生:溪水声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鳞鳞”比喻光影的闪烁,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使其更具情感。
- 对仗:如“草亭日午鹦啼巧,竹院更深月色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郭:代表城市的边缘,象征离开喧嚣的生活。
- 水声: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草亭:生活的庇护所,代表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 月色:象征宁静与思考的夜晚。
- 宝殿:宗教的象征,体现了对内心信仰的追求。
- 溪声:自然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出郭寻芳”是指什么?
- A. 进入城市
- B. 离开城市
- C. 参加宴会
- D. 访问朋友
-
诗中“悠然一榻浑无梦”的意思是什么?
- A. 感到困倦
- B. 内心安宁,没有梦境
- C. 睡得很香
- D. 失眠
-
诗中描绘的“草亭”是在什么时间?
- A. 早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深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理想。王维的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章谦亨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
以上内容为《祖教寺》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