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宣州杂诗二十首》
一过响山畔,常思路中丞。
开亭宴貔虎,制贼象冰蝇。
旧刻多磨灭,今人少诵称。
茸茸春草长,时有牧牛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每次经过响山附近,我常常想起那位宰相。开设亭子来宴请猛虎,驾驭贼寇如同冰上的苍蝇。古老的刻印大多已磨灭,今人很少有人称道。春草茂盛生长,时不时有牧牛上山。
注释
- 响山:山名,可能指发出回音的山。
- 路中丞:古代官名,指宰相或重要官员。
- 貔虎:传说中的猛兽,这里用来比喻强大的敌人。
- 贼:指盗贼或敌人。
- 冰蝇:比喻容易被击败的敌人,形容其脆弱。
- 刻:指刻印的书籍。
- 磨灭:磨损,消失。
- 诵称:称赞,称道。
- 茸茸:形容草木茂盛。
- 牧牛:放牧的牛。
典故解析
- 貔虎:在古代文献中,貔虎常被用来象征勇猛和威武的力量,可能暗指文人对敌人的描绘。
- 象冰蝇:指敌人如冰上的苍蝇般脆弱,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轻视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云,号稼轩,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山水诗。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宣州杂诗二十首》是梅尧臣在宣州任职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开头提到“响山畔”,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响山的回声似乎在呼应着诗人的思绪。接着,通过“宴貔虎,制贼象冰蝇”的夸张手法,表达了对强敌的无畏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旧刻多磨灭,今人少诵称”句,透露出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惋惜与对当代人的失望。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映出一种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感慨。
最后“茸茸春草长,时有牧牛登”不仅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更隐喻着生活的常态与自然的循环,表现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过响山畔,常思路中丞:每次经过响山时,我常常思念那位宰相(或指古代贤人)。
- 开亭宴貔虎,制贼象冰蝇:设亭子宴请猛虎,像对待贼寇那样轻松。
- 旧刻多磨灭,今人少诵称:古老的书籍多已磨灭,今天的人们很少有人称道。
- 茸茸春草长,时有牧牛登:茂密的春草在生长,时常有牧牛前来放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强敌比作“貔虎”,将敌人比作“冰蝇”表现出轻视。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句子结构更为工整。
- 夸张:通过“宴貔虎,制贼象冰蝇”的夸张手法,强调了诗人的自信与对敌人的轻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人以自然为背景,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响山:象征着回声与思念,启发思考。
- 貔虎:象征着强大和威胁,表现诗人对敌人的态度。
- 冰蝇:象征着脆弱和容易被击败,表现诗人对敌人的轻视。
- 春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生活的常态。
- 牧牛:象征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响山”主要象征什么? A. 回声与思念
B. 强敌
C. 自然风光 -
“宴貔虎”中的“貔虎”指代什么? A. 和平
B. 强大的敌人
C. 友好的动物 -
诗人对古老书籍的态度是? A. 珍惜
B. 忽视
C. 失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梅尧臣的作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