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溪亭
帘卷柴桑晚,深山俗驾疏。
荒苔留鹤迹,落叶带虫书。
竹翠侵香案,泉声漱石渠。
烟霞便一枕,应笑把犁锄。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窗帘卷起,柴桑的景色映入眼帘,深山中人迹稀少。荒废的苔藓上留有鹤的足迹,落叶上写着虫的痕迹。翠绿的竹子映衬着香案,泉水的声音似乎在冲刷着石头的小渠。烟雾和霞光就像一枕柔软的床,应当笑着把犁锄放下。
注释
- 帘卷:卷起窗帘,表示时间已晚。
- 柴桑:指的是柴桑山,地名。
- 俗驾:指普通人家,隐喻深山中人迹罕至。
- 荒苔:长满苔藓的地方,暗示荒凉。
- 鹤迹:指鹤留下的足迹,常与高洁的意象有关。
- 虫书:虫子在落叶上留下的痕迹,象征自然的痕迹。
- 竹翠:形容竹子的青翠,表现自然的美。
- 漱石渠:泉水冲刷石头的小渠,音韵优美。
- 烟霞:指山间的雾气和霞光,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写秋日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竹、泉、烟霞等元素在古代诗歌中常用以象征隐逸和高洁,表现出诗人的清雅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质斋,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乡村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日,表现了诗人在深山溪亭中的闲适心境,可能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秋日溪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通过对秋日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开篇的“帘卷柴桑晚”,便勾勒出一个恬静的秋日黄昏,帘子卷起,柔和的晚霞映照在柴桑的山头,令人心醉。接着“深山俗驾疏”生动勾勒出深山中人烟稀少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在接下来的“荒苔留鹤迹,落叶带虫书”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中的细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鹤象征着高洁,虫书则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二者相互交融,展现出秋日的静谧与生动。
“竹翠侵香案,泉声漱石渠”则通过对竹子、香案、泉水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烟霞便一枕,应笑把犁锄”则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洒脱态度,烟霞如同一枕美梦,诗人因而应笑着放下犁锄,象征着对世俗劳动的放弃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是一首令人回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卷柴桑晚:窗帘卷起,夕阳映照在柴桑的山头,暗示黄昏时分的景象。
- 深山俗驾疏:深山中人迹罕至,描绘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 荒苔留鹤迹:荒芜的苔藓上留有鹤的足迹,象征高洁与自然之美。
- 落叶带虫书:落叶上留下虫子的痕迹,显示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 竹翠侵香案:青翠的竹子映衬着香案,突显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泉声漱石渠:泉水的声音冲刷着小石渠,音韵悠扬,富有韵律感。
- 烟霞便一枕:烟雾和霞光如同一枕柔软的床,展现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 应笑把犁锄:诗人以笑态度面对劳动,表明对田园生活的洒脱。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烟霞便一枕”)、拟人(“泉声漱石渠”)、对仗(“竹翠侵香案,泉声漱石渠”)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对世俗繁忙生活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桑:象征山水之美,代表宁静和自然。
- 鹤:象征高洁与超脱,常用于表达诗人的志向。
- 虫书:象征自然的生机,暗示生命的循环。
- 竹翠:象征清新与雅致,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 烟霞:象征朦胧与梦幻,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深山俗驾疏”意指什么? A. 诗人心境的孤独
B. 深山中人迹罕至
C. 诗人对世俗的反感
D. 以上都是 -
“竹翠侵香案”中的“竹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竹子的热爱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以上都是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王维)
- 相似点:同样描绘秋日的山水景色,并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不同点:王维更注重意境的空灵和哲理思考,而高质斋则更多展现田园生活的闲适。
-
《春望》(杜甫)
- 相似点:都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结合。
- 不同点:杜甫的作品常常带有社会责任感,而高质斋则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