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阴西汉一英雄,
史氏持衡论亦工。
不向追亡羡萧相,
却于援死著滕公。
岂知并绩三人杰,
皆自当时一语功。
后世人材自戕贼,
炎凉安得古人风。
白话文翻译:
淮阴的汉朝英雄,
史氏以持衡之论而闻名。
他不向追逐名利的萧相求荣,
而是帮助死去的滕公立下功劳。
谁能想到三位杰出人物,
都是因为当时一句话而成就。
可惜后世的人才自相残杀,
在这炎凉的世道中,如何能得到古人的风范?
注释:
字词注释:
- 淮阴:今江苏淮安,汉朝名将韩信的故乡。
- 史氏:指史家,可能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或其他历史人物。
- 持衡:指持平衡的论调,形容公正和明智。
- 萧相:指萧何,相传为汉朝的丞相,以追名逐利著称。
- 滕公:指滕公,历史上因韩信的忠义而受人敬仰。
- 并绩:并列的成就。
- 语功:一句话的功劳,指影响深远的言论。
- 自戕贼:自相残杀,互相残害。
- 炎凉:形容社会风气的变化,冷暖无常。
典故解析:
-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因其勇猛和智谋而闻名。
- 萧何:汉初重臣,以智谋和政治手腕著称。
- 滕公:指滕公的死与韩信的忠诚,寓意忠义的精神。
- 史记:司马迁所著,记载历史与人物,影响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的时期。其作品多描写历史人物,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华岳对历史英雄的反思之际,考虑到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人际关系,表达了对古人忠义精神的怀念与对后世人才贬值的失望。
诗歌鉴赏:
《知遇》通过对西汉英雄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忠诚和义气的赞美,同时也对后世人材自相残杀的现象表示惋惜。诗中提到的韩信、萧何与滕公,展现了古代英雄之间深厚的情谊及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古代风范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强调了那些杰出人物如何以一言一行影响后世;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当代,表现出对社会冷漠与人才自我毁灭的悲观情绪。全诗在叙述中融入了个人情感,既有对古代忠义精神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淮阴西汉一英雄”:点明韩信的身份与背景。
- “史氏持衡论亦工”:赞美史家对历史的公正评价。
- “不向追亡羡萧相”:强调韩信不追求个人名利。
- “却于援死著滕公”:指出他忠于死者,援助滕公。
- “岂知并绩三人杰”:感叹三人杰出成就的来之不易。
- “皆自当时一语功”:强调一句话的深远影响。
- “后世人材自戕贼”:批判后代人才的互相残杀。
- “炎凉安得古人风”:质疑现代社会如何能有古人的风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后世人才自相残杀作对比,强化主题。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诗的节奏感。
- 反讽:对后世人才的贬低反映出对古人风范的追求。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忠义精神的赞美,批判现代社会氛围的冷漠与人才的贬值,强调历史的教训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英雄:象征忠义与勇气。
- 衡:象征公正与理智。
- 死:象征忠诚与牺牲。
- 风:象征传统与风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淮阴英雄”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萧何
B. 韩信
C. 司马迁
D. 滕公 -
诗中“自戕贼”意指什么?
A. 自我提升
B. 自相残杀
C. 自我牺牲
D. 自我反省 -
诗的主题主要是强调什么?
A. 名利
B. 忠义
C. 财富
D.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描绘战争与忠义,具有相似的主题。
- 李白的《侠客行》:同样强调忠义与英雄气概。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强调豪情与饮酒,华岳则重在忠义与历史的反思,二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诗经》
- 《汉书》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