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13:42

漱石先生难可意,齧毡校尉久无朋。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漱石先生难可意,齧毡校尉久无朋。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漱石先生的难以理解的情感,以及对久未相见的朋友的思念。诗人知道在外旅行感到愁苦无奈,因此写下这首诗以寄托情感,调侃李陵的遭遇。

注释

  • 漱石:指漱石先生,可能是一个寓意深远的人物,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齧毡:意为咬着毡子,形容一种无聊或孤独的状态。
  • 校尉:古代的一种军官,指在军队中担任职务的人。
  • 李陵:指汉朝的李陵,因其事迹而被后人传颂,诗中调侃他遭遇的悲惨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多方面均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豁达,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苏轼在外游历的时期,因思念朋友而作。李陵的故事在古代文人中常被提及,表现出对友人遭遇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诗人以“漱石先生难可意”引入,表达了对高洁品格人士的敬仰与难以接近。接着,通过“齧毡校尉久无朋”,展现了自己在外旅行的孤独和无奈。在这段旅途中,诗人不仅感受到孤独,还反思了自己的处境与内心的忧伤。最后一句“故遣吟诗调李陵”则是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寄托于李陵的故事,显示出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漱石先生难可意:表达作者对高洁之人(如漱石)的崇敬与难以理解的复杂情感。
  2. 齧毡校尉久无朋:描绘了自己孤独的游历生活,暗示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应知客路愁无奈:直白地表达了在外旅途中的愁苦和无奈之情。
  4. 故遣吟诗调李陵:以吟诗来寄情,调侃李陵的故事,反映出诗人的幽默与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漱石”和“校尉”的对比,表现出孤独与高洁的对立。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友人的关怀,反映了诗人在外游历时的愁苦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漱石:象征高洁、难以接近的理想。
  • 校尉:代表了士人对权力与地位的追求。
  • 李陵:象征遭遇不幸的忠臣,反映了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漱石”是指谁? A. 朋友
    B. 高洁之人
    C. 军官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校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荣耀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B

  3. 李陵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成功
    B. 忠诚与遭遇不幸
    C. 友谊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风:苏轼的豪放与李白的清逸形成鲜明对比,苏轼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多以豪情壮志为主。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的古典文学评论与解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