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4-09-19 21:13:42

深深庭院清明过。

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

已拚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

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苏轼 〔宋代〕

深深庭院清明过。
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
已拚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
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白话文翻译:

深深的庭院里,清明节刚刚过去。
桃花和李花刚刚开始绽放。
柳丝轻轻搭在玉制的栏杆上。
帘外细雨潇潇,带来一丝轻寒。
傍晚的晴天,台榭更加明媚。
我已在花前喝得微醉。
夜深人静,月光照进走廊。
我独自走来走去,心中沉思良多。


注释:

  • 深深庭院:深邃的庭院,指环境幽静。
  • 清明:指清明节,农历四月初,春暖花开之时。
  • 桃李:指桃花与李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 玉阑干:精美的栏杆,这里用“玉”形容其美丽。
  • 潇潇微雨:形容细雨淅淅沥沥,给人以轻寒的感觉。
  • 晚晴:指傍晚时分的晴天,景色宜人。
  • 月侵廊:指月光照射到走廊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典故解析:

  • 清明:作为节气,清明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还是春天踏青的好时节,诗中提及清明,暗示了生命的复苏与大自然的变化。
  • 桃李:在古代文化中,桃李常被用来象征青春与美好,常与春天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清新婉约的作品。

创作背景
《虞美人》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诗中透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邃思索。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首代表作,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全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庭院中春花初放、细雨轻寒的景象。开篇的“深深庭院清明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环境,点明了时节。而“桃李初红破”则通过桃李的绽放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柳丝搭在玉阑干”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柔和与温暖。接着“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细雨轻轻洒落,带来一丝寒意,增添了诗的韵味与层次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诗人在“晚晴台榭”中微醉的状态,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夜深人静时,月光照进廊道,诗人独自思索,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刻的内心状态。

整首诗歌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深深庭院清明过: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庭院,时间是清明节,暗示春天的气息。
  2. 桃李初红破: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桃花和李花刚刚开放。
  3. 柳丝搭在玉阑干:柳枝轻柔地垂挂在精美的栏杆上,展现出宁静的美感。
  4.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细雨轻轻落下,给人带来一丝寒意,增加了环境的细腻感。
  5. 晚晴台榭增明媚:傍晚的晴天使得台榭更加明亮动人。
  6. 已拚花前醉:诗人在花前微醉,表现出轻松愉悦的心情。
  7. 更阑人静月侵廊:夜深人静,月光洒在走廊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8. 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诗人独自游走,内心深思,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如“桃李初红破”,将花朵的绽放比作生命的复苏,赋予了自然以生命的情感。
  • 对仗:整体结构上形成了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结合诗人内心的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思考的抒情诗。


意象分析:

  • 庭院: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隐逸的生活。
  • 桃李:代表春天的生机与青春的美好。
  • 柳丝:象征柔情与春意,增添了诗的细腻感。
  • 月光:代表宁静与思考,是诗人内心独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虞美人》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3. “桃李初红破”中“破”字的意思是?
    A. 破碎
    B. 开放
    C. 消失
    D. 结束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情感细腻。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虞美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涉及孤独与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是更为豪放的表达。
  • 通过对比,能够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风格与技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这些资料能帮助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诗词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