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分司张郎中》

时间: 2025-01-21 08:36:12

一别京华年岁久,卷中多见岭南诗。

声名已压众人上,

愁思未平双鬓知。

江郡迁移犹远地,仙官荣宠是分司。

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分司张郎中
作者: 王建 〔唐代〕

一别京华年岁久,
卷中多见岭南诗。
声名已压众人上,
愁思未平双鬓知。
江郡迁移犹远地,
仙官荣宠是分司。
青天白日当头上,
会有求闲不得时。


白话文翻译:

自从离开京城已经很久了,
在卷子中常常看到岭南的诗篇。
我的名声早已超越众人,
但心中的愁思却让我的鬓发知晓。
江郡的迁移仍然是遥远的地方,
得到的荣宠只是分配给我的职务。
在明亮的天空下,
时常会有想要清闲却得不到的时刻。


注释:

字词注释:

  • 京华:指的是京城,这里是指长安。
  • 卷中:指诗卷中。
  • 声名:声望,名气。
  • 愁思:忧愁的思绪。
  • 双鬓知:双鬓指的是两侧的鬓发,暗指年华和愁苦。
  • 江郡:指江南地区,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
  • 仙官:指神仙或高官,这里引申为所获得的荣宠。
  • 求闲:期望清闲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京华:古代诗人常以京城作为背景,象征繁华与竞争。
  • 岭南诗:指的是南方地区的诗歌,常常带有特定的地域风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公元770年-83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仲宣,号江洲,生于今湖北省。王建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建离开京城后的岁月,表达了他对远离繁华的京华生活的怀念,以及在外地仕途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寄分司张郎中》通过对离开京华的感慨,展现了王建内心的忧虑与困顿。开篇以“一别京华年岁久”引入,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怀念。接下来提到“卷中多见岭南诗”,暗示诗人在岭南的生活中,不断接触到南方的文化,体现了他对故土的思念。

“声名已压众人上”是对自身成就的自信,但随之而来的“愁思未平双鬓知”则展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愁苦。这里通过双鬓的意象,强调了时间与忧愁的侵蚀,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疲惫与不满。

在江郡的迁移与“仙官荣宠”的对比中,诗人感到荣华富贵的虚无。他身处青天白日之下,却面临求闲不得的困境,强调了生活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王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既有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别京华年岁久:自从离开京城已经很久,表现出与繁华生活的距离。
  2. 卷中多见岭南诗:在诗卷中常常看到南方的诗,体现对南方文化的接触与思考。
  3. 声名已压众人上:自信于自己的成就,名声已经超越他人。
  4. 愁思未平双鬓知:心中愁苦未能平息,头发早已显白。
  5. 江郡迁移犹远地:身处江南,心中却感到遥远。
  6. 仙官荣宠是分司:获得的荣华只是分配的职务,感到虚无。
  7. 青天白日当头上:阳光明媚,却感到生活的压迫。
  8. 会有求闲不得时:在明亮的日子里,仍然无暇享受清闲。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天白日”与“求闲不得”,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鬓”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与心中的忧愁。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疲惫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在社会竞争中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华:繁华的象征,代表了诗人曾经的荣耀与追求。
  • 岭南:代表着诗人现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异域风情。
  • 双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积累。
  • 青天白日:象征着明亮的希望与现实的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建的《寄分司张郎中》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官场的热爱
    B. 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C. 对家乡的怀念
    D. 对友人的思念

  2. 诗中“声名已压众人上”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成就的态度是? A. 自卑
    B. 自信
    C. 无奈
    D. 冷漠

  3. 在“青天白日当头上”这句中,“青天白日”象征了什么? A. 生活的光明
    B. 生活的压迫
    C. 诗人的希望
    D. 诗人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 vs 杜甫《春望》
    • 王建的诗表现出对官场与个人理想的无奈,而杜甫的《春望》则描绘了国破家亡的悲凉,两者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