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

时间: 2025-01-04 09:29:18

轩皇曾把浮丘袂,驻跸兹山遂得名。

迤逦乍登随步胜,巍峨一上觉身轻。

煙云日变百千态,猿鹤时闻三两声。

截断杳冥秋势隔,数州各自见阴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黄山
作者: 石待问 〔宋代〕

轩皇曾把浮丘袂,
驻跸兹山遂得名。
迤逦乍登随步胜,
巍峨一上觉身轻。
烟云日变百千态,
猿鹤时闻三两声。
截断杳冥秋势隔,
数州各自见阴晴。

白话文翻译:

轩辕大帝曾在浮丘山驻足,因此这座山得名黄山。随着我一步步攀登,似乎每一步都是胜景;当我站上巍峨山顶,顿感身体轻盈。云烟和阳光变化多端,时而听到猿猴和仙鹤的几声叫唤。这里仿佛与世隔绝,秋天的气息在远方被截断,周围的几个州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阴晴天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轩皇:指轩辕帝,即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 浮丘: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意指神仙居住之地。
  • 驻跸:停留、驻足。
  • 迤逦:形容山势蜿蜒延绵,步步为胜。
  • 巍峨:形容山高而雄伟。
  • 杳冥:形容深远而幽暗。
  • 秋势:秋天的气息或景象。
  • 阴晴:天气的阴暗和晴朗。

典故解析:

  • 轩皇曾把浮丘袂:这是指传说中的轩辕大帝曾到达此地,赋予黄山以神秘色彩,体现了黄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待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为模糊,但他的诗歌作品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览黄山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黄山的壮丽景色,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敬仰与感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诗中通过描绘黄山的壮丽与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开篇提到轩辕大帝的传说,为黄山增添了神秘和历史的厚重感,暗示其不仅是自然风光,也是文化的象征。接着,诗人以“迤逦乍登随步胜,巍峨一上觉身轻”描绘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攀登黄山的愉悦与轻松,仿佛在不断接近自然的同时,也在追寻心灵的自由。

诗中“烟云日变百千态”生动描绘了黄山的多变风景,体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变幻。最后两句则强调了黄山与外界的隔绝,仿佛在这一片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和孤独,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孤独与命运的多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把黄山的自然美、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轩皇曾把浮丘袂:引入黄山的历史渊源,表明其神圣性。
  2. 驻跸兹山遂得名:阐释黄山的名称由来,加深了其文化背景。
  3. 迤逦乍登随步胜:描绘登山的美妙体验,生动形象。
  4. 巍峨一上觉身轻:感受到体力的轻松,暗示心灵的自由。
  5. 烟云日变百千态:展示黄山天气的多变,体现自然之美。
  6. 猿鹤时闻三两声:增添了自然生灵的音效,增强了画面感。
  7. 截断杳冥秋势隔:强调与外界的隔绝,表现孤独感。
  8. 数州各自见阴晴:展现不同地方的天气,象征人生的多样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山比作浮丘,赋予其神秘的色彩。
  • 拟人:云烟和阳光的变化,使自然景象富有生命力。
  • 对仗:如“阴晴”与“秋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对人生的感悟,通过黄山的壮美景色,诗人折射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隐含了对于孤独与自由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山:象征自然之美与文化的深厚。
  • 云烟:代表变化与不确定性,体现自然的神秘。
  • 猿鹤:象征自由与灵性,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轩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轩辕大帝
    • C. 杜甫
  2. “迤逦乍登随步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无聊
    • B. 登山的愉悦
    • C. 对生活的厌倦
  3. 诗中提到的“烟云日变百千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单一
    • B. 自然的多变性
    •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石待问的《游黄山》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王维的作品更加强调宁静与内心的和谐,而石待问则通过黄山的壮丽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