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筋》

时间: 2025-01-17 09:10:24

剖来全鹿解留筋,供入宾筵酒味醺。

不似养茸当补益,却嫌市脯尚膻荤。

食非鸡肋称觞便,熟并熊蹯借箸分。

犹记芝田衔草日,班龙珠顶别毛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剖来全鹿解留筋,供入宾筵酒味醺。
不似养茸当补益,却嫌市脯尚膻荤。
食非鸡肋称觞便,熟并熊蹯借箸分。
犹记芝田衔草日,班龙珠顶别毛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用全鹿的筋腱做菜肴的情景,为宾客的宴席增添了酒意。
这道菜肴并不像吃鹿茸那样具有补益的效果,反而让我觉得市面上的干脯肉太过于膻腥。
虽然这道菜不算是珍馐,但却足以让人举杯畅饮,和熊掌一起分享也毫不逊色。
我仍然记得在芝田里吃草的日子,和班龙珠一起,远离了那些毛茸茸的鹿群。

注释:

  • :剖开、切开。
  • 全鹿:整个鹿,强调完整性。
  • :指鹿的筋腱。
  • 宾筵:宾客的宴席。
  • 酒味醺:酒意浓烈、醉人。
  • 养茸:指鹿茸,鹿的幼角,常被视为滋补佳品。
  • 市脯:市场上出售的肉干。
  • 膻荤:膻味和肉腥味。
  • 鸡肋:比喻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东西。
  • 熟并:熟食,指烹调好的肉。
  • 熊蹯:熊掌,豪华的食材。
  • 芝田:长满芝草的田地,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
  • 班龙珠:一种珍贵的食材,象征华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敦仁,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生活情趣,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背景是在当时社会上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对珍馐佳肴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饮食的独特见解。

诗歌鉴赏:

《鹿筋》一诗,吴敦仁通过对鹿肉的描写,展现了其对饮食的钟爱与思考。诗中以“全鹿解留筋”开篇,直接引入主题,展示了鹿筋的美味与独特之处。诗人首先表达了对鹿筋的欣赏,认为它能够让宾客醉意醺然,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接着,诗人以“养茸”进行对比,说明鹿筋虽然不如鹿茸那样滋补,却也有其独特的风味,反映了诗人对常见美食的质疑与批判。诗人提到市面上的肉干膻味太重,显露出他对饮食品质的追求与反思。

在后两句中,诗人以“食非鸡肋”抒发了自己对美食的向往,虽然鹿筋不算珍贵,却仍然能够与熊掌比肩。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对美食的热爱。最后一句提到“芝田衔草日”,勾起了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以饮食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生活品质的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剖来全鹿解留筋:将整只鹿剖开,留下筋腱,点明主题。
    • 供入宾筵酒味醺:为宴席准备,酒意浓烈,营造出热闹的气氛。
    • 不似养茸当补益:与鹿茸相比,鹿筋虽无滋补之效,但仍然美味。
    • 却嫌市脯尚膻荤:对市场上的干肉味道不满,体现对食材的讲究。
    • 食非鸡肋称觞便:鹿筋虽不算珍贵,仍可与酒相伴,增添乐趣。
    • 熟并熊蹯借箸分:熟食与熊掌同享,展示了美食的分享精神。
    • 犹记芝田衔草日:回忆自然中的宁静与快乐,渗透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
    • 班龙珠顶别毛群:提及珍贵的食材,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鹿筋与鹿茸的比较,突显鹿筋的独特价值。
    • 排比:多次用“食非”、“熟并”等句式,增强语势。
    • 隐喻:将食材比作生活的享受,表达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鹿筋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饮食文化的反思与追求,同时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诗歌中蕴含着对传统饮食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鹿筋:象征珍贵的饮食文化,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
  • :象征欢聚与热闹,代表人际关系的亲密。
  • 熊蹯:代表奢华与享受,体现对美食的追求。
  • 芝田:象征自然与田园生活,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全鹿”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剖开的? A. 供奉给神灵
    B. 为宴席准备美食
    C. 进行祭祀
    D. 进行市场交易

  2. 诗人对市面上的肉干有什么看法? A. 非常喜欢
    B. 认为太过膻腥
    C. 认为很珍贵
    D. 没有特别的看法

  3. “芝田衔草日”中提到的芝田象征着什么? A. 富饶的土地
    B. 田园生活的宁静
    C. 诗人对繁华的向往
    D. 美食的来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而吴敦仁的《鹿筋》则侧重于饮食文化的探讨。
  • 李白的《月下独酌》强调个人情感与酒的关系,与吴敦仁的宴席场景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饮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