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扬州胡倅赴堂召》

时间: 2025-01-17 09:29:43

击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边防新绩用,湖学旧源流。

未了平若檄,还催向阙舟。

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击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边防新绩用,湖学旧源流。
未了平若檄,还催向阙舟。
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胡倅赴扬州任职的祝福和对其使命的期望。开头提到大家一起划船渡河,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接着赞扬胡倅在边防工作中的努力,以及他在治理湖泊方面的学识传承。诗中提到未完成的任务还有待完成,急促地催促他尽快启程回朝。最后提到君王正在设宴招待,劝他不要迟疑,尽快离去。

注释:

  • 击楫:击打桨,划船的动作,象征集体出发。
  • 勤公:指勤勉的官员,胡倅的称号。
  • 边防:指边界防务,强调军事防守的重要性。
  • 湖学:指与湖泊治理相关的学问,可能涉及水利和生态的传统知识。
  • 平若檄:平定边疆的命令,可能指对边防问题的处理。
  • 阙舟:指朝廷的船只,象征着对朝廷的忠诚和服务。
  • 君王方仄席:君王正在设宴,暗示对胡倅工作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是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作品多反映官场生活和个人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胡倅赴扬州任职之际,反映了当时官员调任的普遍现象和对新任官员的期待。诗中表现了对边防和水利工作的重视,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治国理政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官员赴任前的动情场景。开头的“击楫同呼渡”展现了集体协作,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后面提到的“勤公佐此州”,不仅强调了胡倅的勤勉,也体现了对其能力的认可。

在诗中,边防和湖学的结合,既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对环境治理的重视。诗人通过“未了平若檄”的表达,反映了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与责任感,展示了官员在职务上所承担的使命。

最后一句“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则是用一种急促的语气,表达了对胡倅尽快启程的劝诫,显示出对国家大事的紧迫感。这种情感层次的变化,使得整首诗在节奏上既有起伏,又有深度,体现出作者对时代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击楫同呼渡:表达了集体努力和团结的精神,暗示任职之路的共同支持。
  • 勤公佐此州:称赞胡倅的勤勉,强调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 边防新绩用:提到边防工作的重要性,显示出诗人对安全的关注。
  • 湖学旧源流:指对传统知识的继承,强调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 未了平若檄:暗示未完成的任务,体现出责任感和使命感。
  • 还催向阙舟:劝告尽快启程,表现出对国家事务的急切关注。
  • 君王方仄席:暗示君王的重视,突显出对胡倅的期待。
  • 樯燕勿迟留:表达对时机的把握,强调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击楫同呼渡”与“勤公佐此州”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诗中的“湖学”不仅指学问,也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胡倅赴任的描写,表达了对新任官员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防治理和水利工作的关注,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击楫:象征团结、协作的精神。
  • 边防:代表国家安全的重任。
  • 湖学:象征传统文化和环境治理的智慧。
  • 阙舟:代表朝廷与国家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湖学”主要指什么?

    • A. 水利学问
    • B. 农业学问
    • C. 文学创作
    • D. 兵法
  2. “君王方仄席”中“仄席”指的是什么?

    • A. 君王的宴会
    • B. 君王的座位
    • C. 君王的书房
    • D. 君王的马车

答案:

  1. A. 水利学问
  2. A. 君王的宴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更侧重于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登鹳雀楼》:则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景象的憧憬,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当时诗人对国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