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方饮药或告之曰攻伐太过斯伤天和觉而识之》

时间: 2025-01-04 07:17:56

过恭为足恭,过敬为缪敬。

礼犹不可过,况以毒攻病。

甚毒伤冲和,一快丧躯命。

万事有厥中,毋使血气横。

子承不徐徐,亦或见自性。

忽轻梦中语,克念可以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恭为足恭,过敬为缪敬。
礼犹不可过,况以毒攻病。
甚毒伤冲和,一快丧躯命。
万事有厥中,毋使血气横。
子承不徐徐,亦或见自性。
忽轻梦中语,克念可以圣。

白话文翻译

过于恭敬就变成了适度的恭敬,过于尊敬则是虚假的尊敬。
礼仪尚且不能过分,更何况用毒药来攻击疾病呢?
过于强烈的毒药会损害身体的和谐,甚至导致生命的丧失。
万事都有其适度,不要让情绪失控。
子承(子孙的继承)如果不慢慢来,或许也能看见自己的本性。
忽然在梦中轻声说话,克制自己的念头就能成圣。

注释

  • 过恭:指恭敬过度。
  • 缪敬:虚假的敬意。
  • 毒攻病:用毒药来攻击病痛。
  • 冲和:身体的和谐。
  • 血气:情绪与精力。
  • 子承:子孙的继承。
  • 克念:克制念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精于诗文,工于书法。其诗作多反映对人生、自然的思考,风格清新隽永,富有哲理性。方岳的作品常常探讨道德、礼仪与人性的关系,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梦方饮药或告之曰攻伐太过斯伤天和觉而识之》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思想活跃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对过度行为的警惕,强调中庸与和谐的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与“中”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的态度和行为。开头的“过恭为足恭,过敬为缪敬”表明了对过度恭敬与尊重的批判,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接下来,诗人以“礼犹不可过,况以毒攻病”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是礼仪这样的重要行为也不能过度,更何况是用毒药来治疗疾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礼与毒进行比较,提升了论述的力度。

随后,诗人指出“甚毒伤冲和,一快丧躯命”,警示人们过度的行为会伤害身体的和谐,最终导致生命的丧失。此句的情感深沉,令人深思。接着,诗中提到“万事有厥中”,强调了事物的适度与平衡,体现了道家“中和”的哲学思想。

最后几句则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应当慢慢来,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也需要时间的积累。整首诗以一种沉静而智慧的语调,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法则的认知,具有很高的哲理性与审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恭为足恭:恭敬的程度过了就不是真恭敬。
  2. 过敬为缪敬:对他人的尊敬过度则变为虚假的尊敬。
  3. 礼犹不可过:礼仪尚且不能过分。
  4. 况以毒攻病:更何况用毒药来抵抗疾病。
  5. 甚毒伤冲和:过于强烈的毒药会伤害身体的和谐。
  6. 一快丧躯命:过于迅猛的做法会导致生命的损失。
  7. 万事有厥中:所有事情都有其适度。
  8. 毋使血气横:不要让情绪失控。
  9. 子承不徐徐:子孙的继承如果不慢慢来。
  10. 亦或见自性:或许能看到自己的本性。
  11. 忽轻梦中语:在梦中轻声说话。
  12. 克念可以圣:克制自己的念头就能成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恭”与“毒”的对比,强调中庸的重要性。
  • 排比:使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隐喻:毒药隐喻过度的行为对人的伤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中庸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应避免极端的行为与情绪,通过克制与自省达到和谐的状态。诗人以哲理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理性的思考方式,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反省。

意象分析

  • :象征过度与极端,强调其对身体与精神的伤害。
  • :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中庸与适度的追求。
  • :象征潜意识与内心的真实,提示人们在梦中反思自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过恭与过敬的区别是什么? A. 过于恭敬与虚假的敬意
    B. 过于恭敬与真实的敬意
    C. 过于恭敬与礼节的关系

  2. 诗中提到的“甚毒伤冲和”指的是什么? A. 过度的情感
    B. 过于强烈的药物
    C. 过于激烈的行为

  3. “克念可以圣”中的“克念”是什么意思? A. 克制自己的欲望
    B. 克服恐惧
    C. 克制自己的念头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杜甫《望岳》与方岳的《梦方饮药》在主题上都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壮丽的描绘,而方岳则更关注于内心的修炼与自省。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