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定师南游》

时间: 2025-01-01 12:51:15

营营学佛徒,皆喜訾吾道。

怜师独异群,儒艺知探讨。

诵诗三四章,往往见辞藻。

玉璞在琢磨,不难成至实。

知予本好古,身服仁义老。

勤请送行诗,安足慰枯槁。

别时汝颍路,凉叶惊秋早。

南游何当还,江潭无限好。

意思解释

送定师南游

原文展示:

营营学佛徒,皆喜訾吾道。
怜师独异群,儒艺知探讨。
诵诗三四章,往往见辞藻。
玉璞在琢磨,不难成至实。
知予本好古,身服仁义老。
勤请送行诗,安足慰枯槁。
别时汝颍路,凉叶惊秋早。
南游何当还,江潭无限好。

白话文翻译:

一群群学佛的人,皆喜欢指责我的道理。
我怜惜师傅独特于众,儒家学问深厚且精研。
他朗诵诗歌三四章,往往能见到华丽的辞藻。
就像美玉在精雕细琢中,成就至真的本质并不困难。
我知道您本来喜爱古籍,身上更是服膺仁义的老者。
我恳求您写首送别的诗,怎能安慰我这枯槁的心情?
分别时您走在颍水的路上,凉叶已经惊动了早秋。
南游何时再归来,江潭的景色无比美好。

注释:

  • 营营:形容众多,繁忙的样子。
  • :指责,诋毁。
  • 怜师:怜惜师傅。
  • 儒艺:指儒家学问与技艺。
  • 玉璞:未雕琢的美玉,象征尚待开发的潜力。
  • 仁义:指儒家提倡的道德原则。
  • 颍路:指颍水一带的路。
  • 凉叶:指秋天的落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字子修,号东川,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学识渊博,尤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创作背景:

《送定师南游》写于定师即将南游之际,表现了作者对师傅的敬重与依依不舍之情。诗中借助送别的场景,抒发了对师傅学识的赞赏,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词简练而深刻,展现了作者对师傅的崇敬与感怀之情。前半部分通过对“学佛徒”的描绘,提出了对当时学风的批判,表现出穆修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与重视。他以“玉璞”作比,形象地指出,真正的智慧需要经过精心的雕琢与探索。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师傅未来的祝福与思念,描绘了秋天的凉意,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无常与变化。

整首诗在感情上从批判转为感慨,表现出对师傅南游的珍重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江潭无限好”既是对师傅旅途的祝福,也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人在思念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延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营营学佛徒:描绘出周围众多学习佛法的人,表现出他对佛教徒态度的反思。
  • 皆喜訾吾道:表达了对外界指责的无奈与悲哀。
  • 怜师独异群:突出师傅的独特与卓越。
  • 儒艺知探讨:强调师傅对儒家学问的深入研究。
  • 诵诗三四章:体现了师傅的文学修养。
  • 往往见辞藻:说明师傅的才华在诗中显现。
  • 玉璞在琢磨:比喻潜力的开发与培养。
  • 知予本好古:表达了对古籍的热爱。
  • 勤请送行诗:反映出作者对师傅的重视与依恋。
  • 安足慰枯槁:表达了送行诗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
  • 别时汝颍路:描绘别离时的情景。
  • 凉叶惊秋早:表现出季节的变化与感伤。
  • 南游何当还:渴望师傅早日归来。
  • 江潭无限好: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把师傅比作“玉璞”,强调其潜力与价值。
  • 对仗:如“营营学佛徒,皆喜訾吾道”,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 象征:秋天的“凉叶”象征着别离与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师傅的赞美与对离别的惋惜,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师傅: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者。
  • 玉璞:象征潜力与未开发的才华。
  • 凉叶:象征秋天与别离的感伤。
  • 江潭:象征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营营学佛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崇敬
    • B. 批判
    • C. 感慨
    • D. 怀念
  2. “玉璞在琢磨”比喻什么?

    • A. 人生的追求
    • B. 学问的提高
    • C. 人的潜力
    • D. 友情的珍贵
  3. 诗中提到的“凉叶”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离别的伤感
    • C. 自然的美丽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卫八处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穆修的《送定师南游》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都有送别的主题,但穆修更侧重于对师傅学识的赞美与对文化的坚守,而杜甫则在送别中表现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时局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