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惮河湟远,男儿效主恩。
穷边人不到,孤戌自分屯。
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
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旅途不怕河流和山谷的遥远,男子汉应当效忠于君主的恩德。
偏远的边疆人少有人到,孤独的戍楼各自分开驻守。
马儿在胡沙中悠闲地吃草,烽火信号传来,边塞的白昼渐渐昏暗。
在军营前第一次拜见统帅,戎装的我走向辕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岂惮:岂是害怕的意思,表否定。
- 河湟:指河流与山谷,喻指路途遥远。
- 效主恩:效忠于君主的恩德。
- 穷边:指偏远的边疆。
- 孤戌:孤独的戍楼。
- 烽传:烽火信号传递。
- 戎服:军装,指武士的服装。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烽火”是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信号,常用于边疆防御中,象征着警戒与战争的紧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宋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边疆生活的艰辛。穆修善于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风格特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需要对边疆进行防守和稳定的时候,诗人以送别友人至边寨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
诗歌鉴赏:
《送人至边寨》以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士人忠诚的情感。诗的开篇以“岂惮河湟远”引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遥远旅途的无所畏惧,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接着提到“穷边人不到,孤戌自分屯”,则通过描绘偏远边疆的孤独与荒凉,突显了边境的艰苦环境。此处“孤戌”不仅指代戍楼,亦象征着守边兵士的孤独与坚守。
再进一步,诗中“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紧张,烽火的信号传递着战争的警告,暗含着士兵们随时待命的状态。而最后一句“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则表现出士兵的忠诚与对统帅的敬仰,诗人以此结束,给人以壮志未酬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绘,也有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一个士人应有的担当与勇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惮河湟远:不怕远途的艰难,表现出无畏的精神。
- 男儿效主恩:强调忠于君主的重要性,展现了士人的责任感。
- 穷边人不到:描写边疆的荒凉,反映现实的困境。
- 孤戌自分屯:孤独的戍楼,象征士兵的坚守与孤独。
- 马放胡沙暖:描绘马儿悠闲的景象,暗含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烽传塞日昏:烽火传递着战争的紧迫感,暗示边疆的危险。
- 军前初谒帅:首次拜见统帅,表现对权威的敬仰。
- 戎服走辕门:身着军装走向统帅,象征着勇士的忠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男儿效主恩,穷边人不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烽传塞日昏”来比喻战争的紧迫和危机感。
- 意象:马、烽火、戍楼等意象交融,构成了边疆特有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与士人的忠诚,表达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友人的祝福。诗人以深厚的感情,展现出一种激昂的士人精神,传递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生活的不屈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湟:象征遥远、艰难的旅途。
- 孤戌:代表边疆的孤独与坚守。
- 烽火:象征战争的紧迫感与警觉。
- 戎服:代表士人的身份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岂惮”的意思是? A. 反对
B. 害怕
C. 赞美
D. 忽视 -
“穷边人不到”中“穷边”指的是? A. 富裕的城市
B. 偏远的边疆
C. 繁荣的街道
D. 安静的湖泊 -
诗中“烽传塞日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宁静
B. 急迫与紧张
C. 自由
D. 欢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人至边寨》与王之涣的《登高》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士人的情怀,但《登高》更多表现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而《送人至边寨》则专注于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忠诚。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