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时间: 2025-01-04 08:20:26

飞沙破面风裂石,平林隐隐倾霹雳。

野火燎原尘涨天,道闻马嘶不相得。

老翁强欲件少年,立马阶除起无力。

城南桃李春意动,少待明朝莫相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风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飞沙破面风裂石,
平林隐隐倾霹雳。
野火燎原尘涨天,
道闻马嘶不相得。
老翁强欲见少年,
立马阶除起无力。
城南桃李春意动,
少待明朝莫相失。

白话文翻译:

狂风卷起沙土,打在脸上,像是风把石头都裂开了;
平林中隐隐传来雷声,像是倾斜而下的霹雳。
野火在原野上肆虐,尘土飞扬,仿佛要涨天了;
路上听见马嘶声,却相互无缘。
老翁强烈想见年轻人,
却在马阶上力不从心,无法前行。
城南的桃李花开,春意盎然,
等到明天,若再错过可就无法再见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沙破面: 风吹起的沙子打在脸上。
  • 风裂石: 风力之强,甚至能将石头劈开。
  • 霹雳: 雷声,形容声音巨大。
  • 野火燎原: 野外的火焰像蔓延的火一样,形容火势猛烈。
  • 马嘶: 马的嘶鸣声。
  • 老翁: 年长的人。
  • 阶除: 马的台阶,指马背上的位置。
  • 桃李春意动: 桃树和李树在春天开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该诗中涉及的“马嘶”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多用于表达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桃李春意动”则常用来表达春天的盎然生机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春天的某个时刻,面对大风和野外的景象,感受到自然的威力和生命的无常,同时对年轻人的渴望与期待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大风》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壮阔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开头的“飞沙破面风裂石”,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传达出狂风的猛烈,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接下来的“平林隐隐倾霹雳”,则进一步渲染了气氛,仿佛雷电即将来临,让人感到紧张而又期待。

而在对“野火燎原”与“尘涨天”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然现象的联想,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面对“道闻马嘶不相得”的孤独感时,诗人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最后,随着“城南桃李春意动”的出现,诗歌的情感转向了希望,春天的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期待,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整首诗情感饱满,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也有对人事的深思,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沙破面风裂石”:描绘狂风的强烈,给人以直接冲击感。
  2. “平林隐隐倾霹雳”:用隐隐的声音表达自然的威严。
  3. “野火燎原尘涨天”:通过火与尘的对比,展示自然的动态与变化。
  4. “道闻马嘶不相得”:表达旅途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5. “老翁强欲见少年”:表现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渴望与无奈。
  6. “立马阶除起无力”:对年轻人的渴望与自身力量的对比,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7. “城南桃李春意动”: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呼应开头的自然景象。
  8. “少待明朝莫相失”:期待与年轻人相聚的珍贵时刻,呼唤把握当下。

修辞手法:

  • 比喻:“飞沙破面”中的“飞沙”比喻风的猛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 拟人:“桃李春意动”,将植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风: 代表自然的力量,象征着不确定性和变化。
  • 桃李: 象征春天与青春,传达出希望与美好的期待。
  • : 代表生命的旅途,表达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飞沙破面”中的“飞沙”指的是什么现象?
    A. 下雨
    B. 大风
    C. 下雪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老翁”想见的“少年”象征什么?
    A. 年轻的希望
    B. 过去的回忆
    C. 生命的无奈
    答案: A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自然的威力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未来的期待
    C. 对老人的尊重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表达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杜甫《春望》: 反映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陈师道《大风》李白《将进酒》: 两首诗均表现对生命的思考,但《大风》更注重自然的描绘,而《将进酒》则强调人生的豪情。
  • 杜甫《春望》与《大风》: 两者都涉及对时光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古代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