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山怀子瞻》
时间: 2025-01-04 09:2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蜿蜒曲龙腰,山间隐楼观。
孤高伏龙角,浮图刺云汉。
修林霜雪余,落叶青红乱。
想见洞中人,不知时节换。
咳唾落江东,江东两眼中。
举头触浮云,失脚惊飞鸿。
逢人自笑谋身拙,坐使红尘生白发。
入山便欲弃人间,出山又与松筠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凤凰山的感受。山势蜿蜒如龙,山间隐匿着楼阁。孤高的山峰像伏龙的角,浮图高耸入云。深秋的树林残留着霜雪,落叶在青红之间纷乱交错。想象着洞中的人,不知时光已变。咳唾声随江水流向东,江东的眼眸里映着一切。抬头触摸浮云,失足时惊飞的鸿雁。遇到人时自嘲身世的拙劣,坐在这里却让红尘生出白发。进入山中便想抛弃人间,出山时又与松竹分别。
注释:
字词注释:
- 蜿蜒:形容曲折延伸的样子。
- 伏龙:指山的形状,像伏卧的龙。
- 浮图:佛塔,象征佛教文化。
- 青红乱:形容秋天落叶的颜色,青色与红色交错。
- 洞中人:指隐居于山中的人。
- 红尘:世俗的生活,喧嚣的环境。
- 松筠:松竹,象征高洁的品格。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洞中人”可联想到古代隐士的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少有名气,以诗歌、散文见长,作品多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描绘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创作于陈师道游览凤凰山之时,感受山间宁静与世俗生活的纷扰,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山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世纷扰的思考。开篇通过“蜿蜒曲龙腰”与“山间隐楼观”,将山脉的壮丽与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诗中“孤高伏龙角”描绘了山的雄伟,浮图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内心的感受。“想见洞中人,不知时节换”,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接下来的“咳唾落江东,江东两眼中”,则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嘲讽,仿佛在说即使人在江东,目光也只是流连于红尘之中。
最后,诗人自嘲“逢人自笑谋身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自嘲。虽然渴望逃离尘世,却又难以割舍与自然的联系,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对隐逸与世俗之间的纠葛,正是诗人的心声。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蜿蜒曲龙腰:形容山脉的形状如同蜿蜒的龙。
- 山间隐楼观:山中隐匿着楼阁,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孤高伏龙角:孤高的山峰像伏龙的角,象征雄伟。
- 浮图刺云汉:浮图高耸入云,显示出对宗教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 修林霜雪余:秋冬的树林残留着霜雪的痕迹。
- 落叶青红乱:秋天的落叶纷乱交错,色彩斑斓。
- 想见洞中人:渴望见到隐士,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不知时节换: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 咳唾落江东:口水随江水流向东,象征对世俗的无奈。
- 江东两眼中:江东的景象映入眼帘。
- 举头触浮云:抬头触摸浮云,象征追求理想。
- 失脚惊飞鸿:失足时惊动飞鸿,表现不安定的心情。
- 逢人自笑谋身拙:与人交谈时自嘲身世的拙劣。
- 坐使红尘生白发:在红尘中生活,白发渐生。
- 入山便欲弃人间:进入山中便想抛弃现实。
- 出山又与松筠别:出山又要与松竹分别,表现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龙,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情,使情感更加细腻。
- 对仗:全诗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纷争的无奈,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山:象征高洁、宁静的自然环境。
- 孤高:象征孤独与独立。
- 浮图:象征精神追求与信仰。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纷繁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蜿蜒曲龙腰”形容的是哪个自然景观?
- A. 河流
- B. 山脉
- C. 森林
-
“想见洞中人”中的“洞中人”指的是?
- A. 隐士
- B. 游客
- C. 神仙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厌倦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陈师道的作品均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通过“桃花源”的理想化描绘,表达对世俗的逃避,而陈师道则更具现实感,体现出对人世的无奈与矛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陈师道研究》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诗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