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清朝慢 湖墅高会,同王丹麓、陆荩思诸公即席》

时间: 2025-01-19 22:32:45

候属添丝,人方系缆,还逢高会南皮。

闲堂夜来红烛,倒映金卮。

争投博箸,妓帘不挂夏侯衣。

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

夙昔只愁间阔,长从纸上,汗漫寄相思。

今夕不知何夕,能预斯期。

城头紞如五鼓,傍筵耿耿玉绳低。

那堪与,曹刘沈谢,即席为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候属添丝,人方系缆,还逢高会南皮。闲堂夜来红烛,倒映金卮。争投博箸,妓帘不挂夏侯衣。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夙昔只愁间阔,长从纸上,汗漫寄相思。今夕不知何夕,能预斯期。城头紞如五鼓,傍筵耿耿玉绳低。那堪与,曹刘沈谢,即席为词。

白话文翻译

候鸟已经增多,人们正在系缆,正逢南皮的盛会。闲坐在厅堂,夜晚红烛摇曳,映照着金杯。大家争相投掷博箸,妓女的帘子不再挂上夏侯的衣服。频频举杯,品尝那葡萄酒,颜色如同胭脂。往昔只愁距离遥远,总是纸上书信,热烈寄托相思。今夜不知是哪一夜,能预见这种相聚的时刻。城头的钟声如同五鼓,宴席旁明亮的玉绳低垂。怎能与,曹刘、沈谢,坐在这里作诗呢?

注释

  • 候属:指候鸟,暗示时节的变迁。
  • 系缆:系缆的动作暗示着人们聚集的场合。
  • 闲堂夜来红烛:夜晚的红烛增添了氛围。
  • 博箸:一种娱乐活动,指投掷筷子的游戏。
  • 妓帘不挂夏侯衣:暗示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不同。
  • 葡萄酿:美酒,象征欢乐与聚会的氛围。
  • 汗漫寄相思:通过书信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1640年—1710年),字子榕,号半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尤其在词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常以清丽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庆清朝慢》作于清代高会之际,诗人在南皮参加盛会,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与友人相聚的喜悦。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思念与对当下相聚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流畅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以候鸟和系缆的意象引入,营造出一种季节更替的氛围,象征着友谊的永恒与时间的流逝。接着,通过对夜晚红烛、金杯的描绘,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欢快。在描写博箸和妓帘时,诗人巧妙地将欢乐与往日繁华的对比,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一句,表现了酒的美丽与醉人的情感,极具视觉和嗅觉的感染力。而“夙昔只愁间阔”则流露出对时光和距离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内涵。最后,诗人以“那堪与,曹刘沈谢,即席为词”收尾,表达了自己与古人同席共吟的渴望,既是对友谊的珍视,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向往。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清丽,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风采,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候属添丝:指候鸟增多,暗示季节的变化。
  2. 人方系缆:众人聚集在此,系好船缆。
  3. 还逢高会南皮:再次参加盛会,地点在南皮。
  4. 闲堂夜来红烛:夜晚的红烛照亮了厅堂。
  5. 倒映金卮:金杯的影子倒映在桌面上。
  6. 争投博箸:朋友们在玩博箸游戏。
  7. 妓帘不挂夏侯衣:妓女的帘子不再像过去那样华丽。
  8. 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频频举杯,品尝如胭脂般的美酒。
  9. 夙昔只愁间阔:往昔只因距离遥远而忧愁。
  10. 今夕不知何夕:今夜的聚会让人心中迷茫。
  11. 能预斯期:能否再有这样的相聚?
  12. 城头紞如五鼓:城头的钟声响如五声鼓。
  13. 傍筵耿耿玉绳低:宴席旁的玉绳低垂。
  14. 那堪与,曹刘沈谢,即席为词:怎能与古人同席作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色似胭脂”,形象生动。
  • 对仗:如“频倾看,有葡萄酿”,结构工整。
  • 象征:葡萄酒象征着欢乐与团聚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相聚的珍视,对往昔的怀念,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友情与时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候鸟: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聚会的机缘。
  • 红烛:象征着温馨和热闹的夜晚。
  • 金杯:象征着欢乐和庆祝的氛围。
  • 葡萄酒:象征着友谊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毛奇龄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明代
    B. 清代
    C. 唐代

  2. “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中的“葡萄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果子
    B. 葡萄酒
    C. 一种花

  3. 诗中提到的“曹刘沈谢”是指哪几位诗人? A. 曹操、刘备、沈佺期、谢道韫
    B. 曹操、刘备、沈约、谢灵运
    C. 曹操、刘备、沈佺期、谢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比较,两者都注重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的感慨,但毛奇龄的作品更侧重于聚会的热闹氛围,而苏轼则更多地探讨人生哲理,展现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毛奇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