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杨子桥
浪说春皈已四旬,
淮南元自不知春。
明朝却是中和节,
野火谁怜寂寞人。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去了四个星期,然而淮南的人们却仍然不知道春天的到来。明天正好是中和节,可是野火烧过的地方,谁又会去怜悯那些孤寂的人呢?
注释:
- 浪说:轻松随意地说。
- 春皈:春天已过。
- 四旬:四个星期。
- 淮南:指淮河以南的地区。
- 中和节:古代的一个节日,通常与春天的农事活动有关。
- 野火:指春季燃烧的野火,象征着死亡与荒凉。
- 寂寞人:孤独的人,暗指失去生机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宋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田园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缺失,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慨,体现了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杨子桥》是一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人情冷暖的感慨之作。诗歌开头以“浪说春皈已四旬”引入,诗人用“浪”字表现出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似乎在说春天的流逝是那么自然,但随之又转向对春天缺失的感叹。接着提到“淮南元自不知春”,这里展现了地域与季节变化的不同,淮南的人民在春天的到来中竟然毫无察觉,表明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麻木与无知。
“明朝却是中和节”一句则通过时令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存在,却又让人感到一种空虚与无奈。最后一句“野火谁怜寂寞人”,使用“野火”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生与死、热闹与寂静的对比,暗示着在自然的循环中,孤独的人在面临自然的威力时,少有人在意,凸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离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情冷暖的感慨,展现了杨万里诗作的深刻内涵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浪说春皈已四旬:轻松地说,春天已经过去了四个星期,传达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
- 淮南元自不知春:淮南的人们完全不知道春天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麻木和无知。
- 明朝却是中和节:明天正好是中和节,暗示着时间的继续,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 野火谁怜寂寞人:在春天的火灾中,孤独的人无人问津,展现了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美好与“野火”的凶猛形成对比,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 拟人:将春天赋予了生命,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的忽视。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野火:象征着破坏与孤寂。
- 寂寞人:代表被忽视的个体,体现人情冷暖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浪说春皈已四旬”中的“浪”字在此句中的意思是? A. 大浪
B. 随意
C. 浪费
D. 浪荡 -
“明朝却是中和节”中提到的节日是? A. 春分
B. 中和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
诗中“野火谁怜寂寞人”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A. 关心他人
B. 对生命的珍惜
C. 对孤独的无奈
D. 对春天的向往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慨,但杨万里更加强调个体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观止》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