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殿山湖》

时间: 2025-01-01 14:15:23

泖口乘寒浪,湖心散积愁。

菰蒲疑海接,凫雁与天浮。

泽国无三伏,风颿又一州。

平生谩为客,奇绝在兹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泖口乘寒浪,湖心散积愁。
菰蒲疑海接,凫雁与天浮。
泽国无三伏,风颿又一州。
平生谩为客,奇绝在兹游。

白话文翻译:

在泖口的寒冷浪潮中,我乘船而行,湖心的愁绪层层叠叠。
菰蒲似乎与大海相连,野鸭和大雁漂浮在天空之上。
在这片泽国,夏天的酷热并不存在,微风轻拂又是一个新的州。
我平生总是游荡在外,然而这次的游历却是绝妙无比。

注释:

  • 泖口:指的是湖泊汇流的地方,常常会有波浪。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湖泊中,象征自然的美丽。
  • 凫雁:指的是野鸭和大雁,象征生动的自然景象。
  • 泽国:指湿地地区,意指水域广阔的地方。
  • 三伏:指三伏天,通常最热的夏季时节。
  • 风颿:清风吹拂的样子,形容风景的宜人。
  • 谩为客:意指自己一生都在外漂泊,像个游子一样。

典故解析:

此诗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平生谩为客”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游子身份的感慨,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游历与归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生于宋代,具体生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擅长描绘水乡风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林景熙游历湖泊之时,可能是为了记录旅途中的见闻与感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过殿山湖》是一首描写湖泊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在诗的开头,“泖口乘寒浪,湖心散积愁”一句,展现了诗人乘船游湖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心中的忧愁。寒冷的浪潮与积愁相结合,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冷寂的气氛。

接着,诗人描绘了湖中生机勃勃的景象,菰蒲与海接,凫雁与天浮,表现了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这里的“菰蒲”和“凫雁”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心灵深处渴望自由与归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泽国无三伏”,暗示这个地方的气候宜人,与炎热的夏季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了湖泊的清新与宁静。而“风颿又一州”则令读者感受到风的轻柔,仿佛在提醒人们,身处此地,能够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自然的馈赠。

最后,诗人自言“平生谩为客”,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游子的无奈,尽管如此,他在这次游历中,感受到的“奇绝”却让他体验到了一种非凡的美好,仿佛在旅途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泖口乘寒浪:描绘在湖泊边缘,乘着凉爽的波浪,暗示旅途的艰辛。
  • 湖心散积愁:在湖心的宁静中积聚着心中的忧愁。
  • 菰蒲疑海接:菰蒲的生长似乎与大海相连,表现自然的广阔。
  • 凫雁与天浮:野鸭和大雁自在地漂浮在空中,象征自由。
  • 泽国无三伏:这片湿地没有酷热的夏天,给人清凉的感觉。
  • 风颿又一州:微风拂面,使人感觉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地方。
  • 平生谩为客:一生漂泊,感叹游子的身份。
  • 奇绝在兹游:在这次游历中,体验到了独特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菰蒲疑海接”比喻湖泊的广阔。
  • 拟人:将“凫雁”与“天”联系,赋予生物以人的行为。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和意义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湖泊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泖口:象征着旅途的开始,暗示着流动与变化。
  • 湖心: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愁绪。
  • 菰蒲: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凫雁: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风颿:象征着轻松愉悦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菰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水生植物
    • B. 一种鱼类
    • C. 一种鸟类
  2. “平生谩为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泽国”主要指什么地方?

    • A. 干旱地区
    • B. 湿地地区
    • C. 山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滕王阁序》 –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但更强调历史与壮志。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情感更为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