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传书图同程村阮亭文友分赋》
时间: 2025-01-17 10:01: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雾鬓风鬟,憔悴洞庭秋叶。
湘云泪满,点点鲛人血。
缄愁欲寄,去雁远冲江雪。
儿家何处,绡宫璇阙。
泾水归来,依旧珠辉玉洁。
此情难负,更把红丝结。
昔人已往,如听当年呜咽。
素书一纸,银针千叠。
白话文翻译:
雾霭弥漫,风中飘动的发丝,映衬出我在洞庭湖畔的秋叶之憔悴。
湘云的泪水满溢,滴落如同鲛人所流出的鲜血。
我满怀愁绪,想要寄出这份愁苦,却发现大雁已飞远,冲破了江面的雪。
我儿时的家在哪里呢?那绡宫和璇阙似乎已不再。
泾水归来,依旧如珠子般光辉闪烁,洁白无瑕。
这份情意难以割舍,更要将红丝紧紧结起。
昔日的人已离去,犹如听见当年那抹呜咽的声音。
一纸素书,千叠银针,寄托着我无尽的思念。
注释:
- 雾鬓风鬟:形容女子头发如雾般柔美,随风飘动。
- 憔悴:形容因忧愁或病痛而显得消瘦、憔悴。
- 湘云:指《红楼梦》中的人物,表现了女子的泪水和柔情。
- 鲛人:传说中能用眼泪织成美丽绫罗的海中精灵。
- 缄愁欲寄:封存的愁苦想要寄出。
- 绡宫璇阙:指华丽的宫殿,象征昔日的繁华。
- 泾水:指泾河,象征归来的路。
- 红丝:象征爱情的纽带。
- 素书:白纸上书写的信件。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湘云”即《红楼梦》中类似情境,表现出女子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与伤感。
- “鲛人血”引喻了女子的柔情与脆弱,同时也暗示了对爱情的珍视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回忆往事、思念故人的情境中创作,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失去的爱情的惋惜。
诗歌鉴赏:
《传言玉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对过往情感的追忆,诗中充满了凄美的气息。诗的开头便用“雾鬓风鬟”描绘了女子的形象,展现了其柔弱与美丽。接着通过“湘云泪满”引出情感的深度,表现了她内心的伤痛与思念。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珠辉玉洁”、“红丝结”等,暗示着纯洁的爱情和难以忘怀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处理上极具层次感,通过自然界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形成了一种既美丽又悲伤的氛围。结尾部分“昔人已往,如听当年呜咽”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仿佛听见往日的回声,令人感同身受。诗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个人的回忆,也有对普遍人性的共鸣,展现了清代诗人的深厚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雾鬓风鬟:描绘女子的美丽与柔弱,渲染了朦胧的氛围。
- 憔悴洞庭秋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映射出女子的心境。
- 湘云泪满,点点鲛人血:用泪水与鲛人血的比喻,强调了她的情感深度。
- 缄愁欲寄,去雁远冲江雪:表现出愁苦难以寄托的无奈。
- 儿家何处,绡宫璇阙:对失去的过去的追思。
- 泾水归来,依旧珠辉玉洁:寄托了对美好回忆的向往。
- 此情难负,更把红丝结: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珍惜。
- 昔人已往,如听当年呜咽:感慨已逝的岁月与情感。
- 素书一纸,银针千叠:象征着思念之情的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鲛人血”比喻泪水,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如“昔人已往,如听当年呜咽”,赋予了过去以情感韵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情感的追忆与对失去的惋惜,表现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柔情与脆弱,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雾鬓:象征朦胧的美与柔情。
- 湘云:代表柔情的化身。
- 鲛人:象征爱情的脆弱与珍贵。
- 红丝:象征爱情的紧密与执着。
- 泾水:象征归来的希望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雾鬓风鬟”中的“鬓”指什么?
- A) 头发
- B) 眉毛
- C) 脸庞
-
“湘云泪满”中的“湘云”源自哪部作品?
- A) 《水浒传》
- B) 《红楼梦》
- C) 《三国演义》
-
“素书一纸”中“素书”指的是什么?
- A) 有色的信纸
- B) 白色的信纸
- C) 书本
答案:
- A) 头发
- B) 《红楼梦》
- B) 白色的信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本诗均表现出女性对爱情的思念与伤感,但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后者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更深层的情感纠葛。
- 纳兰性德的作品同样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男女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李清照与女性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