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曹操七首》

时间: 2025-01-04 10:16:22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白话文翻译:

刘备和孙权的事迹,怎能让我忘记?
他们南下时,气势如虹,声势浩大。
刘琮不知为何,竟然使用王允的计谋,
白白送了性命,何必去武昌?

注释:

字词注释:

  • 刘备: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蜀汉的建立者。
  • 孙宇:即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统治者。
  • 举趾:高昂着脚趾,形容气势或态度。
  • 刘琮:刘备之舅,因政治斗争而被杀的蜀汉重要人物。
  • 王威计:出自王允,指用计谋来达到某种目的。
  • 武昌: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典故解析:

  • 刘备与孙权的联盟是三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与权力斗争。
  • 刘琮使用王允的计谋,象征着在权力斗争中被利用和牺牲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字仲明,以诗词见长,作品多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陈普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反映了对权力与忠诚的复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命运,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开头两句提及刘备和孙权,表达了对他们史迹的铭记,展现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后两句则通过刘琮的悲剧,突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暗示在权力游戏中,人的生命往往显得脆弱而无助。

陈普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英雄与牺牲者之间的差异。在历史的舞台上,刘备和孙权象征着权力的巅峰,而刘琮的命运则是无数在权力斗争中被牺牲的人的缩影。诗中的“送死何须到武昌”,不仅是对刘琮命运的无奈感叹,也是对历史的深沉反思,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个人命运的无常。整首诗在历史的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思,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刘备孙宇岂可忘”:诗人直言不讳,表明刘备和孙权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二人的联合是历史的重要事件。
  • “南来举趾遽扬扬”:形容他们南下时的气势,突出他们的自信与力量。
  • “刘琮脱用王威计”:刘琮在权力斗争中失去理智,使用了不当的计策,反映出他在历史中的悲剧。
  • “送死何须到武昌”:质疑刘琮的选择,表达对其命运的惋惜,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比喻政治斗争的残酷,深刻反映了人性和历史的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权力斗争的关系,警示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脆弱与无助,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刘备、孙权:英雄人物,象征着权力与成功。
  • 刘琮:牺牲者,象征着在权力斗争中被利用和牺牲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备和孙权在历史上代表什么?
    A. 诗人 B. 英雄 C. 反派 D. 牺牲者

  2. 刘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成功 B. 牺牲 C. 智慧 D. 平庸

  3. 诗中提到的王威计出自谁?
    A. 刘备 B. 孙权 C. 王允 D. 刘琮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蜀相》: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反映对历史的思考。
  • 李白的《侠客行》:探讨英雄与武侠的命运。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下·曹操七首》与杜甫《蜀相》,两者都通过历史人物反映对权力与忠诚的深刻思考,但杜甫更侧重对人物情感的描绘,而陈普则更关注历史的残酷和无常。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三国演义》:了解三国历史背景。
  • 《宋诗选》:研究宋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